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玩藝術‧學思考‧探索博物館—咱攏是藝術家(lán lóng-sī gē-su̍t-ka)營隊(下)

文‧圖╱邱瓊儀

接續上期文章〈玩藝術‧學思考‧探索博物館—咱攏是藝術家(lán lóng-sī gē-su̍t-ka)營隊(上)〉,本文將分享營隊當日的課程操作與過程。

「咱攏是藝術家」為整日營隊,內容包含「展示廳主題導覽」、「博物館寫生趣」、「敲敲染染大挑戰I」、「藝術尋寶記」和「敲敲染染大挑戰Ⅱ」四大主題、五堂課程,本次課程以南島工藝的形、色、紋、質特色串聯展示廳主題,讓學童從中學習觀察、思考、提問、反思與創作。

「咱攏是藝術家」為整日營隊,透過展廳導覽、寫生與實作,以藝術為媒介在博物館場域展開多方面的學習。

「咱攏是藝術家」為整日營隊,透過展廳導覽、寫生與實作,以藝術為媒介在博物館場域展開多方面的學習。

展示廳主題導覽

筆者曾於史前館第455期電子報撰寫〈有構厲害,敲出自己的樹皮布〉一文,簡要說明構樹的遷徙與史前的連結。樹皮布可以貫穿史前館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與南島三大展廳,也是串聯臺灣到太平洋島國的最直接連結證據。基於筆者對樹皮布的偏愛,本次營隊的主題導覽便聚焦在南島廳內容,不僅因為南島廳是重新開館後全新的展示內容,另一個課程活動設計是要讓學員動手敲出樹皮布並進行創作。

學童報到後即由教育推廣員櫻花姊姊張雅惠帶領,從南島語族的分布、農作物的遷徙、南島族群的船隻、航行用的枝梗航海圖及木雕文物等逐步認識南島展廳。因為樹皮布是課程重點,因此刻意在樹皮布展件前面多做停留,讓學童觀察與問答,可以慢慢認識與熟悉作品。

解說員櫻花姊姊帶領學員從南島語族的分布、農作物的遷徙、南島族群的船隻、航行用的枝梗航海圖及木雕文物等逐步認識南島廳。

解說員櫻花姊姊帶領學員從南島語族的分布、農作物的遷徙、南島族群的船隻、航行用的枝梗航海圖及木雕文物等逐步認識南島廳。

博物館寫生趣

第二堂課程由藝術工作者與學者汪冠廷老師帶領學生到展廳觀察文物與寫生,學員們揹著畫板跟著老師魚貫而行前進展廳,筆者則跟在後面觀察學員在展廳內的活動。

冠廷老師帶領學生到展廳觀察文物與寫生,學員們揹著畫板跟著老師魚貫而行前進展廳。

冠廷老師帶領學生到展廳觀察文物與寫生,學員們揹著畫板跟著老師魚貫而行前進展廳。

臺灣史前史廳聚焦在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的陶偶及周邊兩櫃的陶器,學員仔細觀察櫃內文物,然後畫在圖紙上,期間不時詢問老師「是這樣嗎?」「有把手嗎?」「要寫名稱嗎?」到了南島廳則是在多媒體可查詢文物資料的展櫃前選件,小朋友看到可觸控的電腦,便嘰嘰喳喳搶著操作,不似在臺灣史前史廳安靜地注視與描繪文物,但仍可觀察到他們比平常更專注在文物的細節,並試著畫下來。

史前廳聚焦在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的陶偶及周邊兩櫃的陶器,學員們仔細的觀察櫃內文物,然後在圖紙上畫下來。

史前廳聚焦在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的陶偶及周邊兩櫃的陶器,學員們仔細的觀察櫃內文物,然後在圖紙上畫下來。

最後到了臺灣自然史廳冰期動物群前,冠廷老師跟學員說:「在這裡我們要寫生,你可以選最喜歡的動物,想想看他們生活環境的是什麼、吃什麼,試著一起畫下來。」只見孩子們各自分散到喜歡的動物前,或坐或趴、低著頭仔細觀察細節,畫在圖紙上。

有人畫大象、有人畫犀牛,還有櫻花鉤吻鮭跟四不像,展廳形成一幅有趣且感人的景象,平常蹦蹦跳跳的孩子,此時正專心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博物館的展廳不僅可以參觀,其實還有多元的可能,藉由不同於走馬看花的觀察讓學童仔細去觀察與畫出作品,應該是更能夠深化對展示內容與物件的理解吧!

敲敲染染大挑戰Ⅰ

製作樹皮布的原料是構樹,它是桑樹科構樹屬的植物,雌雄異株,雌的會結出橘紅色漿果、雄的會有像毛毛蟲般的長條花序,一般人稱它為鈔票樹或鹿仔樹等。構樹皮因為富含纖維,是史前人類及南島族群用來製作樹皮衣的主要樹種。新鮮採集的構樹枝,經過反覆敲打即可與枝幹脫離,剪開後便是一張樹皮布的原型,再藉由持續均勻地捶打,便可使之延展,最後成為要創作的畫布。

樹皮布的原料是構樹,是桑樹科構樹屬的植物,雌的會結出橘紅色漿果。

樹皮布的原料是構樹,是桑樹科構樹屬的植物,雌的會結出橘紅色漿果。

樹皮布的原料是構樹,是桑樹科構樹屬的植物,雄的有像毛毛蟲般的長條花序。

樹皮布的原料是構樹,是桑樹科構樹屬的植物,雄的有像毛毛蟲般的長條花序。

學員在老師分享完簡報檔案知道怎麼操作後,依序領著工具(鐵鎚、切割墊、構樹枝)便往戶外走去,席地而坐後旋即咚、咚、咚的敲起樹枝。有些孩子很熟練,用力且有節奏地敲打,不一會兒便讓樹皮與枝幹脫離;有些孩子則是輕輕慢慢地仔細敲擊,最後只好出動老師來幫忙。敲打完成的樹皮布趁著還有陽光,便先去享受日光浴,等晾乾後,才可以在最後一堂課用來進行創作。

藝術尋寶記

該堂課程在規劃之初即與冠廷老師討論,希望是以展示更新後才展出的文物及當代藝術作品來設計內容,引導學員進行藝術品的美學賞析,輕鬆認識南島族群工藝之形、色、紋、質特色。館方提供幾件平常觀察受學童喜歡的展件與藝術作品的背景資料,冠廷老師以他的專業,篩選出6件作品,並以他的研究領域專長執行課程教學。

本堂課學員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要尋寶與觀察的有4件當代藝術家作品,包含Reretan Pavavaljung磊勒丹‧巴瓦瓦隆的《煙路之源》畫作、Labay Eyong林介文的《時間織軸》織品公共藝術、韓旭東的畫素木雕《海風》、Talaluki范志明以鮪魚罐頭打造的太平洋黑鮪魚《沙西米》。

位於一樓側廊入口處的《煙路之源》,由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以排灣族傳統文化信仰的元素融入展件,引領觀眾在參觀途中融入探索的趣味,隨著「煙」穿越時空的蟲洞,進一步讓觀眾思考過去、現在及未來。

位於一樓側廊入口處的《煙路之源》,由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以排灣族傳統文化信仰的元素融入展件,引領觀眾在參觀途中融入探索的趣味,隨著「煙」穿越時空的蟲洞,進一步讓觀眾思考過去、現在及未來。

位於一樓側廊木平台的《時間織軸》,為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的織品公共藝術,由圓軸中心向外延伸,藉由不同色彩及材質的創作,隨著歷史進程替換材料,訴說著臺灣原住民族編織文化的故事。

位於一樓側廊木平台的《時間織軸》,為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的織品公共藝術,由圓軸中心向外延伸,藉由不同色彩及材質的創作,隨著歷史進程替換材料,訴說著臺灣原住民族編織文化的故事。

《海風》位於臺灣史前史廳第二廳,藝術家韓旭東的畫素木雕構想從大坌坑文化創造者的超自然信仰出發,將信仰化成巨人形象,向著手心捧著的舷外浮桿帆船用力吹氣,呼應當時人群向外勇敢尋求新的生活環境。

《海風》位於臺灣史前史廳第二廳,藝術家韓旭東的畫素木雕構想從大坌坑文化創造者的超自然信仰出發,將信仰化成巨人形象,向著手心捧著的舷外浮桿帆船用力吹氣,呼應當時人群向外勇敢尋求新的生活環境。

位於南島廳第四單元的《沙西米》,由藝術家范志明(Talaluki)以鮪魚罐頭打造的太平洋黑鮪魚《沙西米》,形似鮪魚被捕獵時奮力掙扎的模樣,在展區中隱喻瀕危的海洋文化,提醒觀眾反思人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

位於南島廳第四單元的《沙西米》,由藝術家范志明(Talaluki)以鮪魚罐頭打造的太平洋黑鮪魚《沙西米》,形似鮪魚被捕獵時奮力掙扎的模樣,在展區中隱喻瀕危的海洋文化,提醒觀眾反思人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外還有2件展廳裡的典藏文物—排灣族家屋雕刻,以及融合傳統與創新元素的帛琉木雕故事板等。冠廷老師特別設計了學習單,在課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認識作品、分析作品、試著讓他們去思考與感受,然後再由各分組發表他們的所見與評論。

敲敲染染大挑戰Ⅱ

課程安排樹皮畫的構想源自於澳洲原住民所創造的繪畫藝術,繪畫的材料源自最天然的素材—樹皮與礦物染料,創作靈感則源於原住民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懷、信仰觀念、生活慣習與自我感知,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藝術傳統之一。本課程應是參照相同的概念,運用了包含粉筆(白色)、木炭(黑色)、陽明山土(土紅色)等自然素材,與膠水混後當作顏料來構圖與上色。

吃過點心稍作休息後,便來到課程的最後─藝術創作。先前敲打完成的樹皮布也差不多晾乾了,這堂課要由學員用自己敲出來的樹皮布與動手磨出來的天然顏料來創作。冠廷老師先說明顏料的處理方式,學員將木炭、粉筆都先用砂紙磨成粉,連同紅土3種材料分別加入膠水後攪拌均勻,彩繪的顏料就完成了。學員可以就近取材運用筷子、畫筆或手指頭等來作畫。每一桌的孩子們都很認真地製作顏料與構思畫作,各個畫到欲罷不能,終於完成獨一無二的樹皮畫。

後記

營隊結束回家前,有孩子走過來問:「老師,剩下的構樹枝我可以帶回家嗎?我想教爸爸媽媽認識鹿仔樹,教他們敲樹皮。」望著孩子期待的眼神,當然是可以啦!帶回家跟家人們分享今天的學習經驗,也是博物館辦理教育活動很重要的目的。在學童的心裡種下小小的文化種子,期待在學習的過程發芽。

2022年博物館新定義凸顯了當代博物館重視的功能指標,包含易近包容、社群參與、反思、知識共享及多元體驗。博物館既是共學、共玩、共創的場域,也是共享交流的平臺,因此持續為不同的客層構思多元的推廣教育活動,是博物館永續經營的重要任務與挑戰(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2024「咱攏是藝術家」營隊活動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