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聖堂光影」—一場透過教堂建築串起信仰與部落連結的特展

文‧圖提供/劉世龍

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簡稱「白冷會」)於1953年開始於臺東地區宣教,該會起初到臺東時深感本地物資極為缺乏,因此請求白冷會瑞士總會籌資募款,派遣許多傳教士與志工來臺,廣設教堂、學校、學生宿舍與職業訓練中心,此時期白冷會傳教士宣教時攜帶許多物資,包含醫療設施與文字教育,因此在花東各地建造了許多天主教堂,提供在地教友精神歸屬與交流的場所,吸引許多原住民信奉天主教。

白冷會剛成立的前十年,白冷會派遣費宥諒神父(Karl Freuler,1912-2000),協助臺東教堂興建工作,但是費神父旅居日本,難以兼顧臺東教堂興築事宜,因此1965年白冷會派遣了傅義修士(Julius Felder,1933-2018)至臺灣開始該會相關建築的設計與監造工作,自此便開始傅義修士在臺長達40多年的服務生涯。

傅義修士於白冷會工作室。

傅義修士於白冷會工作室。

自1965年起至2004年間,傅義修士設計了近50餘棟天主教堂供各地教友使用,因此在2007年白冷會將傅義修士畢生心血,即他所繪製共計2649張229卷的建築圖捐贈本館典藏。歷經18年歲月,本館為傅義修士舉辦了這檔回顧展覽,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傅義修士在台的建築設計生涯,也更加體認花東天主教堂建築對原住民信仰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性,除了作為各地區的信仰中心,也是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傅義修士宗教建築的語彙來源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花東地區的西方教堂建築多以國外傳教士為建築主導,因此整體風格來說,多數呈現歐洲現代建築風格,也成為臺灣建築史花東地區性獨立特殊的風格表現。尤其臺東的天主教教堂建築,1965年後以傅義修士個人設計50餘座教堂,建築語彙的單一與獨特風格完全表達現代建築的精神向度,更彰顯臺東地區天主教堂的獨特性。

回顧傅義修士一生,1960年代前,在瑞士尚未進入白冷會期間便投身在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繪圖員一職,期間也參與教堂建築的工作。我們在相關文獻中找到一棟與傅義修士後來在臺設計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件教堂設計作品「布魯德克勞森天主教堂」(Bruderklausenkirche Büren),這棟教堂建築深深影響傅義修士在臺許多教堂設計的風格來源,尤其在空間動線與教堂的建築語彙。

瑞士布魯德克勞森教堂。

瑞士布魯德克勞森教堂。

這棟教堂影響傅義修士甚鉅,包括了1965年傅義來台的第一棟長光天主堂的動線設計與鐘塔設計簡潔現代的表現,以及小馬天主堂整體教堂中屋頂設計來源,都可從這棟教堂看出端倪。

小馬天主堂及其屋頂設計。

小馬天主堂及其屋頂設計。

除此之外,傅義修士以小馬天主堂為設計風格來源,爾後這樣的原型複製在花東一些教堂的造型延續使用,包括瑞穗天主堂、白桑安天主堂與德高天主堂的外觀設計,一一表現了傅義修士在花東建造天主堂時,善用基本原型與配合基地環境做設計上的調整。

關山德高天主堂舊照片。

關山德高天主堂舊照片。

在策劃「聖堂光影」特展前,我們閱讀了傅義修士所有的教堂建築圖說,試圖找出宗教建築的脈絡,以理解傅義修士來臺之初所帶來的西方建築語彙,如何試著將這些建築元素融入臺東地區的環境共存。

在此特展,我們審閱捐贈建築圖說,找到傅義修士設計生涯部分持續使用的建築風格與元素,並選擇了具代表性的七棟教堂建築物,分別為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臺東教會、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與都蘭天主堂做為這次展示的主要建築,提供社會大眾理解傅義修士的宗教建築設計理念。

長光天主堂。

長光天主堂。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臺東教會。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臺東教會。

泰源天主堂。

泰源天主堂。

桃源天主堂。

桃源天主堂。

寶桑天主堂。

寶桑天主堂。

都蘭天主堂。

都蘭天主堂。

綜觀這些建築風格,乃利用修士設計生涯前期教堂的設計原型中,配合即將設計的建築敷地環境而做的原型修正,並考慮日照與風向等物理環境而調整建築設計,而在後來的教堂設計配合在地環境考量,沿用傅義修士之前的設計語彙。我們常可在花東天主教堂中,發現設計語彙近似的教堂建築物。若對花東教堂建築有所理解的訪客,相信一眼便可看出是傅義修士的設計作品。

傅義修士過去所繪的建築圖陳列為這次展示重點,提供觀眾觀賞修士在透過描繪所想呈現的建築空間理念,同時透過模型讓觀眾了解從2D建築平面到3D空間的形成過程的易讀性,讓參觀者更能解讀傅義修士的建築設計。

教堂模型展示。

教堂模型展示。

教友對傅義修士的回顧

另外一個展示重點是教友的回顧影片。我們試著去訪問過去曾與傅義修士有過接觸、或是對這些教堂建築有著深刻使用經驗的教友,將內容剪輯成回顧影片。教友回憶過去使用教堂的經驗與情感。這可以讓社會大眾體會,宗教場域提供節慶慶祝或是日常禮拜的使用者對空間的情感投射,同時也透過教友在記憶中對傅義修士的了解,娓娓道來一段段動人的故事。畢竟這些教堂空間的最大宗使用者是各區教友,教堂在各社區也已佇立卅、四十年以上,這些宗教場域承載教友的生老病死,因此每棟教堂都成為在地族群記憶傳承的場所。

展示陳列中,我們透過傅義修士生前工作使用的物件,復原了修士工作的場景。從這些使用過的物件中,我們親身體驗修士工作時一絲不苟、專注繪圖的心情。此外,許多人對傅義修士為人處事有深刻的印象,覺得他是個藝術家,性格鮮明、才華洋溢,對於自己作品有著高標準,個性耿直,不太能接受別人修改他的設計,甚至常為了確保工程品質,不惜與人發生衝突。然而,當他發完脾氣之後,會帶一份禮物或小點心給對方,表示歉意。這些對於傅義修士非常直接的行事風格,也只能透過親身與他接觸的教友才知道修士的行事作風,藉此我們提供觀眾從教友專訪的影片中了解修士真實的一面。

傅義修士生前使用的相關繪圖工具。

傅義修士生前使用的相關繪圖工具。

文化資產的再發現與如何賦予歷史建築價值

這個展覽的核心,不僅彰顯一位遠赴臺灣在此生根的建築設計者,在異鄉耕耘四十多年的過往歷史,同時我們透過博物館的文物典藏與再研究,讓這些建築物透過展示被看到,理解天主教堂在各部落提供了宗教禮拜功能與情感交流的場所。我們也希望這些教堂佇立在各部落長久的歷史中,未來有可能被指定為歷史建物而被完整保留下。

「聖堂光影」展廳一隅。

「聖堂光影」展廳一隅。

此外,透過這個展覽,希望讓這些隱身於部落中的建築再被看到,並且彰顯教堂現今在各部落社區民眾生活信仰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也希望透過文化資產的保存觀念,讓這些教堂在未來可被善加保存,透過辦理各種文化觀光與訪問活動供社會大眾參訪,讓各部落社區與參加者都能將教堂視為鄉里引以為傲的建築。因此博物館也將透過這次展覽辦理教堂走讀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參加,以博物館為基地向外拓展文化觀光的可能性。

這個展覽我們除了緬懷傅義修士一生無私的宗教奉獻,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歲月裡,時時刻刻投身於花東教堂設計的工作,同時也深感白冷會無私的捐贈,讓花東重要的建築文獻資料,可以保存在本館供社會大眾瀏覽與研究使用。

展覽資訊

𝐄𝐜𝐡𝐨𝐞𝐬 𝐨𝐟 𝐋𝐢𝐠𝐡𝐭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

展期:𝟮𝟬𝟮𝟱.𝟬𝟯.𝟭𝟴-𝟮𝟬𝟮𝟱.𝟭𝟬.𝟳

地點:史前館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