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4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考古工作—文物的入世之旅

文‧圖提供/蘇品瑄

實習內容概述

首先從我負責的工作說起,2024年有幸參與「白沙屯・埔頂考古遺址(北區)試掘計畫」,主要負責陶罐的清整、修復,中途還有跟各組實習生一同去進行田野工作,實習的最後一段時間就協助進行計畫報告的資料整理。

清洗文物是考古工作重要的一環。

清洗文物是考古工作重要的一環。

陶罐清整、拼合、修復

實習期間,我做最久的工作是清整陶罐,清整陶罐是一項需要心細又要有耐心的作業。因為陶罐大多都是損壞、缺東缺西的,要從被土覆蓋的陶罐觀察推測它的模樣,以便思考取出陶片的順序,怎樣的取出的方式才不會損壞它,連同後續的拼合作業也要一併思考。

一開始我真的是陶、土分不清楚,十分仰賴經驗的累積。除了取出陶片外,我們也要提取具研究價值的土塊,並且詳細記錄以便後續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基本上這過程是很慢的,因為必須讓它盡量完整。就像開模,從邊緣一點一點地進行,才能開出完整的土塊,遇到比較複雜的可能要清個一天半,是蠻磨練耐心的工作。

取完陶片清洗晾乾完,我們還要拼合它或直接進行修復黏合,這過程相當困難,雖然取下時我們都會進行攝影,但清洗前和清洗後的陶片,看起來就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模樣,而且還是3D的拼圖。這對立體感不好的人來說情何以堪,拼起來就是一種震驚的成就感,會連連發出「這角度也行」的奇妙讚嘆。

最後也不得不說,這一系列的工作其實是環環相扣,一開始清洗陶片時不明白為什麼助理說不能洗太乾淨,而後在進行拼合作業才發現,原來斷面洗太乾淨會增加拼合的困難。

洗土作業與清冊

中間兩週,我與考古組的實習生一同到卑南遺址公園進行田野工作的作業之一「洗土」。這也算是非常難得的工作經驗,要將土泡水後,經過一個像攪水泥的動作把最底層的土壤帶起,再將浮在水上的漂浮物撈出,這就是浮選。之後經過大小篩網的過篩,就像是最後的守門員一樣,有時可以找出在考古現場未能發現的小型標本。

我們也算幸運,洗出比較稀少的玻璃珠標本,各種顏色的玻璃珠也讓洗土過程更加繽紛。實習最後幾週,我協助進行清冊資料的整理,也了解發掘報告的數據資料是如何一點一點匯集而成。

展開洗土作業。

展開洗土作業。

感謝

實習的考古工作讓我深刻了解,考古工作非常需要能及時判斷,因為面對的是不可逆的文物損毀,而這些及時判斷非常依賴經驗的累積。辛苦的田野工作,也讓我了解考古工作者對考古的熱情和毅力。

文物持拿、保存盒製作課程。

文物持拿、保存盒製作課程。

以往對於考古的印象只見於考古期刊,這次實習算是打破我對考古的模糊想像。以往只見於書面的名詞都有了具體的認知,也能接觸到很多實體的物件,學習了很多不曾接觸的知識,如陶罐的清整、修復、探坑簡介、地層圖書寫繪製原理等等。雖然時間有限,也沒有深入理解各項考古作業,但是我還是從中了解到考古作業每一個流程,都是以發現可能性、研究為前提的專業工作。

最後,非常感謝我的指導員、教導我的工作夥伴、助理及研究人員,也感謝史前館為實習生舉辦的各種活動如展覽導覽、文物持拿、清潔、保護盒的製作課程、遺址踏查,增添我們實習獲得的知識與收穫。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4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