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2025「進入書書果實世界」博物館日市集的邀請:學生𤆬你揣史前

文/方怡蓁‧圖/方怡蓁、林頌恩‧學生採訪/林頌恩

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MD),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旨在推廣博物館在社會轉變中的關鍵角色。今年(2025年)的主題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聚焦於博物館如何因應當代科技與社會的變遷,不僅回應當下的挑戰,更積極參與塑造未來的可能性。

本年度的主題涵蓋三個子主題,這同時也是今年第27屆ICOM杜拜大會主題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Heritage)

青年世代力量(Youth Power)

創新科技(New Technologies)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對於無形文化資產╱遺產的定義與說明,「遺產(Heritage)」的範疇不僅限於有形的物品收藏或紀念碑,亦涵蓋無形的表現形式(intangible manifestations),如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s)、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等。無形文化資產作為有生命力的動態文化形態,由祖先代代傳承,不僅承載群體的歷史記憶,更提供人們認同自身文化與社群的基礎。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ICOM特別重申博物館在保存與保護文化資產的角色。首先,博物館能依託其既有的基礎設施與資源,發展各種創新舉措,積極參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並強調了年輕人在文化永續和傳承中的關鍵地位──青年不僅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更是推動文化創新與傳承的行動者。

ICOM亦指出,博物館應成為驅動青年世代創新與合作的中心,進而激發博物館本體及周邊社區的韌性、探索精神與集體成長。最後,面對遠距學習與數位化潮流的興起,博物館亦被賦予新任務:透過新興科技開發多樣化的表達形式,提升觀眾的參與度與遊客體驗,並進一步優化其營運模式與社會影響力。

在這樣的脈絡中,語言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載體」此一概念,於文化生態系統中,如同水之於土壤,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語言枯竭,文化隨之萎靡;語言豐沛,滋養出燦爛的文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2024年起與國立臺東高級中學(下稱東中)的台語課程展開合作計畫,透過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計畫的支持,館員與洪崇偉老師合作培力高一學生,練習使用台語介紹史前文化和考古知識,在「進入書書果實世界」博物館日市集「秘寶解說」呈現給大眾。

這一計畫如引水入田,讓台語從課本的白紙黑字走入學生的生活中,走入了博物館。這個行動呼應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精神,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台語結合青年世代參與的具體實踐。

在陪伴這群學生練習台語導覽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語言背後夾帶的世界。如語言相對論(Sapir-Whorf Hypothesis)所主張的,每一種語言都構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與文化視角。「海峽」(hái-kiap)和「黑水溝」(Oo-tsuí-ka)這兩個詞彙表面上都指涉海域,但「黑水溝」一詞相對凸顯了臺灣的主體性,承載了臺灣一部份先民渡海拓荒的記憶。對於這些高一學生而言,台語課程不單是個學分,更是重新認識臺灣歷史的一扇窗,也使土地的故事變得更加立體與鮮明。

從練習到導覽:用台語連結文化與人群

去年(2024年)參與台語導覽的東中學生,有許多人幾乎是從零開始學習台語,但是在完成台語導覽的實戰經驗後,不約而同從中獲得自信和成就,也發現講台語的好處。以下是一些學長分享在台語導覽中學習到的經驗和生活上的改變。

Kueh Píng-tîn郭秉澄:我原本台語不太好,但經過練習後進步很多。我還特地來學校找洪老師加強練習,台語從一開始很爛到現在有了些進步。雖然還是有些字不會,但已經比較聽得懂別人講什麼,也能簡單溝通了。

Lîm Gī-sîng林毅承:回到阿公阿嬤家時,他們很喜歡邀請附近的長輩來做客,還常常炫耀說我會用台語導覽,叫我現場表演一遍。最大的收穫是可以用台語和不認識的長輩介紹臺東的史前文化。

去年參與培訓的學生寫道:「不要讓台語成為過去的語言。」那真的是要讓更多年輕人 喜歡也學會說台語。

去年參與培訓的學生寫道:「不要讓台語成為過去的語言。」那真的是要讓更多年輕人v喜歡也學會說台語。

Iûnn Kun-khái楊鈞凱:阿嬤的台語很厲害,我以前都不敢跟她講。後來跟她說我有參加台語導覽,她覺得我很棒。有時候我會拿導覽文稿問她怎麼念,她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台語老師。

Tân Kuan-tîng陳冠廷:以前我不敢跟不認識的人說台語,怕講錯他們聽不懂,就會很緊張。導覽練習之後,我比較敢開口跟遊客介紹臺灣的歷史。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因為我們家開店,需要跟客人聊天。以前遇到講台語的客人我都會請別人來,現在我更有自信可以自己用台語聊天了。

Tân Í-lûn陳以倫:希望下一屆的學生也能體驗台語導覽。因為平常不太會說台語,透過這個活動大家可以更熟悉這個語言。現在會講台語的人越來越少,可能以後大家都不再說了。我覺得這個活動能讓台語被更多人使用。

雖然很多人從零開始,但是學生身邊都有牢牢的助力,學校的洪崇偉老師、家裡的阿公阿嬤,陪伴他們克服,到最後在展廳內自信地站在展品前向大眾生動地介紹,讓台語重新在生活中被「說」出來。學生的回饋提醒了我們,語言需要走出教室和課本,才能成為連結世代與社群的重要橋樑。

台語接力不間斷:2025書書果實博物館日市集繼續說台語

誠如以倫所說,希望台語能夠讓更多人使用,也希望下一屆學生持續有此體驗。今年史前館繼續攜手東中,持續培力台語導覽。在陪伴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用注音符號拼出台語發音,努力讓每個音節更貼近口語語感;也有學生為了讓艱澀的考古詞彙更貼近日常生活,反覆推敲怎麼說才讓人聽得懂、講得自然。

東中高一學生於課堂與解說員一同練習講稿(方怡蓁攝,2025/04/11)。

東中高一學生於課堂與解說員一同練習講稿(方怡蓁攝,2025/04/11)。

這裡先偷偷分享一點幕後花絮。不久前,這群生力軍已經在博物館完成了第一次的台語彩排。雖然語調還略顯生澀,卻句句真誠、聲聲有力。尤其在以華語為主的空間裡,忽然聽見台語這個深植日常的語言在展廳中響起,彷彿讓這片土地上的語言記憶重新甦醒。活的語言,除了需要說的人,也需要聽的人共同參與。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期待的不只是讓學生感受到台語的魅力,更希望聽眾也能從中學習。 一場導覽,不僅讓人聽見史前故事,也讓人在無意中學習台語,讓語言在說與聽之間持續流動、生長。想知道「細緻」的台語怎麼說嗎?請把5月18日預留下來,讓學生說給你聽!

學生來館彩排,志工和遊客一起觀摩(方怡蓁攝,2025/04/16)。

學生來館彩排,志工和遊客一起觀摩(方怡蓁攝,2025/04/16)。

今年5月17、18日,史前館配合國際博物館日,與晃晃書店發起的臺東書店聯盟「書書果實」再次合作,舉辦第二屆「進入書書果實世界」創新書市庄頭書展。為期兩天的獨立書店╳博物館日,讓閱讀走進博物館,有秘寶解說帶大家走入史前文化與南島世界,還有排灣語、客語、台語的繪本說書,以及來自各地的音樂演出、主題講座,超過75攤位店家、60場活動。歡迎追蹤史前館的Facebook掌握最新活動消息!誠摯邀請您走進史前館康樂本館,用耳朵感受語言的溫度,讓我們一起聽見臺東的脈動。

歡迎5月18日來現場支持這群說出台灣歷史的生力軍(方怡蓁攝,2025/04/16)。

歡迎5月18日來現場支持這群說出臺灣歷史的生力軍(方怡蓁攝,2025/04/16)。

臺東高中導覽場次

2025進入書書果實世界:獨立書店X博物館日

5/18(日)【秘寶解說】

10:30-11:00  臺東高中 史前史廳(台語)

13:30-14:00  臺東高中 史前史廳(台語)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計畫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