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24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教推活動與策展的實務經驗
實習動機
國立大型館舍的運作和組織分工較為明確,在特定組室實習較能專注於體驗專業工作,而透過與館員的合作能夠實際了解館內視角與組室間如何協作與溝通,進而達成博物館的多重使命,故本次實習我便以申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目標,想了解史前館作為學術機構,如何利用研究與出版搭配實物展件進行展覽策劃,以建構屬於臺灣的史前史與南島族群論述。
展示方面,適逢史前館常設展歷經三年更新後,於2023年重新開館,重新翻新的「南島廳」常設展廳敘事基調圍繞著多元族群以及文化認同展開論述,我認為常設展新議題的討論具研究潛力。因此希望透過實習觀察史前館之展示手法,探索展示如何重現、塑造族群認同,並分析展示方式之間的對話脈絡,以設定研究論文題目方向。
學校課程訓練,在內容轉譯、展示手法設計以及動線規劃上與實體博物館施作上有相當差異,所以我很期待投入特展策展的過程,包括參與策展會議、田調收集和研究、展示設計以及後續教育活動的籌備。
實習期間工作、課程參與
我在實習期間完成了教推活動支援、協助策展工作坊、特展規劃、卑南遺址公園洗土與觀眾行為調查,還參加文物保存盒製作、常設展導覽、田野調查、桌遊教推活動等,以下挑選重點說明心得。
一、參與支援教推活動
在我參與支援的教推活動中,尤以「臺東慢食運動與自然食器工作坊」與「小米田工作坊」最為印象深刻。進入史前館實習之初,就體會到史前館作為臺東觀光資源的一環,館方順應地方知識、自然環境與地方團體合作推廣活動,共同為形塑臺東品牌意象的努力
我在2023年底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區參加過臺東慢食節《未來餐桌》,許多攤位將在地小農的優質食材,運用巧思烹調成令人驚豔的美味佳餚,讓臺東地方特色食材與創新料理手法完美交融。我了解到慢食節不只是一個品牌推廣特色活動,更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為生產者、料理人、消費者搭建了一個交流平台。
然而,直到參與「臺東慢食運動與自然食器工作坊」之後,才了解慢食精神原來是為了對抗速食文化而起源,展現對農業文化的重視、人與環境的健康關係。運用卑南遺址公園採集新鮮的麵包樹葉、血桐葉、月桃葉,由協會成員現場指導製作自然食器,耐用的葉子可達到減少一次性耗材的目標。
另外在支援「小米田工作坊」活動過程中,也把握機會一同跟參與觀眾採收、曬穀、脫殼、製作小米湯圓,感受到小米在臺灣原住民傳統上深具文化意涵外,更是在當代進行文化復振過程實踐傳統農業知識與儀式,從而加深與土地連結的方式。透過活動支援,我觀察到史前館不只在南島廳常設展中強調SDGs涵蓋環境、社會、經濟、等永續發展的的精神,也成為教育推廣活動因地制宜設計的落實手段。

與自然食器成品合照。
二、常設展觀察與想法
於實習空檔參觀時,我觀察到改版後的「南島廳」,跳脫了以單一族群或區域為中心的傳統展示模式,轉而呈現南島世界多元且豐富的文化面貌。此前的「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主要展示臺灣原住民族,現在則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為核心概念,從海洋觀點切入,以「島是船.海是路」為引領,展示南島文化在全球的脈絡與獨特世界觀。展廳設計了六個主題區域:「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和「認同」,分別探討南島族群的多面向文化與社會脈絡。
「南島廳」突顯了史前館透過解殖視角進行展示策劃的努力,結合神話故事、海洋知識、文化展演和身份認同等元素,構建出全新的展示敘事模式。展覽不再以國家或學術機構的立場來建構原住民族的形象,而是尊重族群的內部聲音,並以他們的觀點作為敘事基礎。
展示內容以南島社群的角度出發,議題式的討論激發觀眾從多元視角反思南島族群的歷史和現狀,挑戰傳統的線性展示敘事。使得「南島廳」不僅僅是一個傳遞知識的平台,更成為一個探討南島歷史與當代議題的空間,鼓勵觀眾積極參與及思辨。

常設展南島廳一隅。
三、參與策展工作坊
認識展覽規劃是我就讀博物館學研究所一大動機,有幸於實習期間參與特展工作坊,發揮學校課程所學內容轉譯、展示手法設計等能力。七月時,與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物館員參訪史前館庫房,仔細端詳展示清單中的文物,並於小組討論環節中找出文物亮點,進而選擇轉譯知識的策略,最後大家集思廣益為特展規劃實體與線上教育活動、制定社群媒體的行銷策略,見證整個特展展示物件確定、文物描述、教推活動與行銷。從模糊抽象到架構的過程,參與其中充滿成就感之外,也覺得眾人合作構思的力量十分神奇。
八月時,移地至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除接收社群平台經營必備的演算法趨勢新知以及拍攝、剪輯短影音的實戰訓練外,參觀文物館「嘎照你在哪裡!成功在地生活特展」令我十分驚艷,考量地方館在經費資源有限情形下完成展覽文案撰寫、展場施作、教育活動,傳承阿美族族語與傳統祭儀知識,讓無論是成功鎮在地親子觀眾抑或是外地觀光客,都能夠透過教推手冊設計的情境學習族語基本單字,感受到館方的用心。

策展工作坊海報成果。
四、規劃特展
本次有關原民服飾特展的展示規劃過程參與到包括策展會議,資料調研與彙整、展示設計,以及與後續周邊教育活動籌備的連結。在與策展人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認為這個展覽想要傳遞的價值有以下兩點:
第一,透過展示關注原住民族文化當代發展,平衡歷史與現實,建構全面的文化圖像。傳統的原住民族文化展示雖能彰顯其歷史淵源與獨特性,但似乎暗示其不復存在於當今社會,否定他們仍與其他族群持續交流的主體性,且容易將文化視為一種封閉、固定的概念(文化本質論)。透過重視現實生活中的原住民社群,了解原住民族文化在面對現代化的多重挑戰下,是如何持續地與時俱進、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其二,文化需要實踐。從第一展區到第四展區的展品與文案內容規劃除傳達從傳統到現代服飾的過渡與呼應外,更是由靜態文物展示到關注不同團體與單位對於文化傳承的動態實踐,透過多元方式復振、表徵屬於自己的文化。

規劃特展討論過程。
實習感想
感謝史前館讓我進入展示教育組實習,使得我的第二次實習收穫滿滿。感謝展示教育組讓我們自行規劃實習目標與任務,也讓立志於未來成為策展人的我能夠側重接觸展覽策劃以精進實務經驗,在執行與協助教推活動第一線面對觀眾所訓練的臨場反應能力,這些都是在教室裡學習不到的。
此外,我也把握去其他組室實習的機會,如研究典藏組在製作文物保存盒、藏品上架、卑南遺址公園洗土等工作,體驗博物館專業職能。實習間的見聞與觀察,透過每週一次與方鈞瑋組長會談,都讓我更清楚館方展示更新、教推活動分齡分眾設計、內部動線規劃與公共服務的立場與思考出發點。方組長常常跟我們說「再觀察看看」,給實習生新的觀察重點,讓我們帶著問題、保持好奇的精神去觀察博物館。
對於應屆研究生缺乏社會經驗的我來說,實習也是一個省思職涯的機會,可以利用實習期間觀察組室之間互動合作的方式。以往我認為研典組應該是負責藏品研究以及博物館本身論述脈絡的生成,而展教組則負責展示論述、展示腳本以及設計。2023年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實習時,我於策展會議當中發現其實研究組的研究人員便是策展人,生產出策展論述後交予展示組討論調整,並交由展示組與外部策展公司接洽執行。而2024年在史前館實習參與到的特展則是以展教組發起,在策展會議當中又是另一種工作模式。
最後,回到實習動機之一是關於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在實習與活動空檔之餘多次前往常設展參觀,「南島廳」展現南島文化多樣性與當代複雜權力關係的文本空間,能以日常、政治、歷史層面引發觀眾同情、憤怒的情緒反應,故每一次參觀都有新的問題意識與感受出現。也期待未來若題目發展順利,能有機會再回去史前館收集研究資料。感謝史前館給予我充實有收穫的實習體驗!

與實習輔導員們合照。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學生,2024年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