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設定航向,一起航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觀
1980年代以後,受到新博物館學的典範轉移影響,博物館的定位不再只是單純的物品保存與展示機構,而逐漸轉變為強調參觀者經驗與互動的場域。這一變革重視社會與文化脈絡,並推動公共參與、教育及社會責任的實踐,致力於促進社會的包容與多元發展。新博物館學也因與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跨界合作,進一步孕育出「社會博物館學」(Sociomuseology)的概念,強調博物館作為促進社會變革與公共教育的重要機構。
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下,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於2022布拉格大會通過新的博物館定義:
博物館是一個非營利、為社會服務的常設性機構,對有形和無形資產進行研究、蒐藏、保存、詮釋和展示。它向公眾開放,具有近用和包容的特質,促進多元性及永續發展。博物館基於倫理、專業及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溝通,提供教育、愉悦、省思及知識共享的多樣性體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根據2011年公布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組織法》,第一條明定其宗旨為「為詮釋臺灣史前文化,從事臺灣與周邊地區考古、原住民、南島語族之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業務」,並在第二條訂定其五大核心任務:
一、臺灣與周邊地區史前文化、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相關之研究、典藏、遺址現地保存及學術交流合作之推動。
二、臺灣與周邊地區史前文化、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相關之展示、教育推廣及出版。
三、館務規劃、館區興建營運、各項公共設施建設與維護、景觀規劃之統籌及管理。
四、委外業務監督、公共服務、志工組訓、票務管理及社教、藝文活動之企劃執行。
五、其他有關臺灣史前文化事項。
史前館的組織法構築了其法定基礎,明確區分了館務內容與組織功能。若從博物館學的典範變遷角度觀察,史前館長期以來即致力於回應臺灣社會的發展需求。特別是在王長華博士擔任館長期間,與團隊共同努力下,於2023年5月18日完成一場艱鉅的轉型與重新開館任務。無論是建築空間的更新,或是南島展廳與史前史展廳的再造,都顯示出史前館在強化觀眾體驗、促進多元包容與永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為。這些成就,使史前館於2024年底成為首批通過博物館認證的臺灣館所之一。
我於2024年8月1日起,自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借調擔任史前館館長。上任之初,一方面欣慰於館所已完成階段性的重要轉型,另一方面也開始思索,在既有基礎上,該如何帶領團隊持續邁向下一個里程。如果將博物館比作一艘船,我作為船長,要與水手(同仁)合作,引領乘客(觀眾)航向何方?
在理論與實務並行的思考中,我以當代博物館的核心概念與定義為理論依據,並結合館內同仁的專業與經驗,設定一個可預見的發展目標作為史前館的願景,同時確立清晰的使命與相應的組織文化——即核心價值。考量我國博物館的組織型態與資源運作,四年是一個合理的規劃期。於是,我上任後即完成館所認證作業,隨即啟動由秘書室主導、各部門參與的跨組室討論流程,歷時六個月,最終在主管會議中形成2025年至2028年的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共識。
願景
我們以重現、復振 、與再生為取徑,成為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並透過創新與趣味體驗的方法,啟發人們探索與反思臺灣在世界上的定位。
這個願景有幾個重要特色。除了回應法定宗旨與傳統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外,我們特別強調史前館將成為一座「活的博物館」。在觀察臺灣以及與本館相關的社會現象正蓬勃發展之際,史前館除了持續執行收藏、研究與再現/重構等傳統任務外,更將主動參與這些現象的「再生」(regeneration)過程。因此,未來四年,「動態參與」將成為史前館展演策略中的關鍵角色。
基於這樣的思維,史前館不僅僅定位為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平台」,我們更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樞紐」(hub),透過動態串聯公私部門網絡,發揮社會中介的角色。進一步地,我們也將特別強調以創新且富有趣味的體驗方式,邀請觀眾主動參與,一同思考並反思臺灣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2024年拍刺浪潮節活動開始前,紋身師按照玻里尼西亞習俗進行共飲kava儀式,使身心靈達到平衡並與超自然形成連結後,再開始進行拍刺動作。(攝影/林芳誠)

在聖堂光影展,我們從史前館的展場做為基地,然後出發到教堂所在進行走讀。(攝影/邱瓊儀)
至於使命的實踐,考量到史前館涵蓋三個場館──康樂本館、卑南遺址公園與南科考古館──因此,各場館將依據其組織特性聚焦不同面向,在共享同一願景的前提下,發展出有所區別但彼此呼應的使命重點。
康樂本館的使命
共榮社會:致力於建立一個彼此理解與共榮公正的社會,尊重並表彰臺灣的原住民族以及所有移居至此的人們。
文化傳承:致力於探索、保存與研究臺灣史前及南島族群的文化資產,建立豐富的資料庫與學術資源,展現臺灣歷史與文化的多元故事。
知識體驗:透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為觀眾創造趣味與知識兼具的經驗,促進對於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與辯論。
跨界合作:拓展國內外以及在地社群的合作與連結,跨領域地開展研究與交流,參與臺灣與世界南島的行動實踐,再生性地共創未來。
平權服務:致力於身份、年齡、性別、地域、族群、身心障礙等的友善平權,為所有觀眾提供無歧視與無偏見的服務。
卑南遺址公園的使命
文化彰顯:透過研究調查卑南遺址,彰顯其文化與學術價值,促進公眾對遺址的了解與認同。
保存共榮:以保護遺址為基礎,在區域發展中尋求並創造當代生活的平衡與公共利益。
在地連結:尊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及在地社群,創造連結與共好。
品牌形象:導入文化、藝術與科技,提供公眾想像與體驗史前文化,重現卑南遺址數千年前的風華。
遺址典範:向國內外遺址公園標竿學習,精益求精,建立臺灣考古遺址公共化的經營典範。
南科考古館使命
文化傳承:系統性進行文物整飭,提供國內外研究之基礎資料,達成館藏資料公共化的目標,建立臺灣西南部考古研究重鎮。
知識體驗:以參與式體驗為核心,建構人文學科為體、自然科學為用,並結合科學園區,成為既好玩又有內涵的跨領域融合博物館。
跨界合作:結合各界共同解讀、研究與保存館藏文物與南科園區考古遺址。
品牌形象:以南科出土的文物為素材,打造南科考古館的親民介面。
友善平權:致力於提供無歧視無偏見的環境與服務。
以上所述的願景使命,絕非僅止於口號,而是未來四年史前館於研究、典藏、展示、推廣、教育等各項業務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換言之,未來所有的工作與計畫,皆須以此願景與使命作為規劃、執行、考核與行動的準則。作為館長,這正是我帶領團隊前行所設定的航向。
同時,我也思考,若要實踐這樣的願景使命,必須培養一套相應的組織文化。因此,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史前館需建立以下的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
一、尊重與包容
二、合作與共好
三、開放與分享
四、創新與趣味
五、公平與正義
六、熱情與專業
七、溫暖與友善
這些價值觀,不僅是對館內同仁的期許,也代表我們希望史前館對外展現的形象與品質。因此,在同仁的績效評估中,這些核心價值將成為評量的依據之一。同樣地,未來在召募新人時,無論其專業背景為何,核心價值觀也將作為遴選的重要條件之一。
自開館以來,史前館一方面不斷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在臺灣社會的變遷中,持續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史前館這艘船的船長,我深感榮幸能與一群專業且熱情的同仁同行。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更多旅人願意登上史前館這艘船,一同踏上這趟航程,在臺灣與世界交會的海洋中,探索臺灣歷史與文化的演變,並共同思索臺灣與世界的關係。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館長,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