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賀!史前館成為國內首批獲得博物館認證之指標性館舍
《博物館法》第 16 條、〈博物館評鑑及認證辦法〉公立博物館每4年應辦理一次評鑑,並得同步申請認證(2024年起試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2019年參與第一次評鑑,2024年參與第二次評鑑,並同步提出認證。同年11月通過博物館認證,與故宮博物院成為國內兩處首批獲得認證之指標性館舍。並於今年2025年5月14日之518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會獲文化部表揚。

2024年8月22日評鑑訪視會議,館員與委員合照。
申請認證的首要工作為備妥文件提送主管機關,認證組別依條件性質分為A、B、C三組(註)。如何在海量的資料下,將資料化繁為簡,閃出亮點是個挑戰,也是實務上的難點。館內首先召開腦力激盪會議,共同思考史前館的自我定位;在基於使命願景下,過去的四年博物館是如何回應社會需求?落實什麼樣的公共責任?在典藏、展示、教育、公共服務各面向上,如何對應政策及相關規範?如何主動與其他館所、社區或組織建立合作,並透過合作分享博物館專業或工作知能?
認證還包含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共服務及其他符合博物館專業推展等面向,檢視博物館各專業核心功能表現,發掘可供同儕觀摩且具影響力之專業優良案例,並彰顯博物館對於社會具有重要的貢獻。因此在此次評鑑認證上,史前館特別提出三項代表性的指標:
- 通過認證結合在地社區、學校推動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以環境教育作為博物館「公共性」的重要目標,融入在地環境議題,積極突破既定的博物館框架,更貼近當代博物館面對的真實世界與社會課題。
- 以土地實踐的文化參與行動:係以博物館如何運用既有資源與條件,在實體場域中與地族群共作,推動地方知識再現、文化復振與傳承;同時營造在地社群參與博物館的友善環境,支持地方文化推廣與教育活動。
- 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計畫」:結合國內主要考古研究與學術單位,利用數位資料整合與流通的便利性,讓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更容易被公眾接觸以及更簡便為學術單位進行研究與展示等應用。
2024年8月22日評鑑訪視會議,訪視動線由史前館大廳至探索館、史前史廳、南島廳、典藏庫等,約1小時又10分鐘,全程訪視時間稍緊湊。接下來進行分組議題討論與綜合座談。委員對博物館提出多項建議,其中數項與史前館現行發展密切相關,未來在擬定營運策略時,可作為重要參考與提醒。

評鑑訪視會議當日,訪視動線由史前館大廳展開,委員仔細聆聽解說。
委員提醒如下:
- 世界南島脈絡十分長遠,從三萬多年前至六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到現在的世界南島;南島文化,需要民族學與考古學的對話、交流,雖有限制,但應增加廣度、深度。史前館擁有四大面向人類學、考古學、建築學及藝術史的人才,各個學科間應相互合作、結合,目前館內考古學與民族學稍失衡,需切記合作的重要性。
- 史前館是怎麼樣的博物館?定位在哪?未來發展該如何進行?史前館目前已完成重建,應撇除2019年前的定位,重新釐清出史前館的定位,並訂出中長程發展計畫,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和經費運用。
- 建議史前館可從Young Archaeologists' Club的方式開始嘗試推動考古學的公民科學家,以親身實作引起更多人對歷史與考古的興趣,並與館方人員一同參與相關事務,作為教育推廣與對外溝通的策略,如:展廳設計納入不同群體的意見、師生一同參與考古工作等。
- 行銷做為一種溝通方式對象有三類,除了傳統上一般進館參觀的觀眾,尚有兩類在當代是需要受到照顧的,一個是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如上級長官、地方機關、鄰近部落、學校等;另一個是社群(community),例如相同領域的國內外博物館,雙方除競爭外更有合作關係,在後續行銷策略上應多加思考,或可考慮與相關領域的文化機構合作,藉此互補不足之處。
- 當代博物館任務已有大幅的轉變,從展現國力的象徵轉向文化、技藝的保存,當意見不一致時,除傾聽各方聲音外,即便面臨主流或保守意見的反撲,作為博物館經營管理角色,仍須堅定博物館專業立場。

進行分組議題討論與綜合座談,委員對博物館提出多項建議。
在經過幾乎一整年的努力下,2024年11月20日文源字第1133031283B號函,通知史前館獲得認證與符合評鑑博物館 C 組基準(註)。委員整體意見與總評如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整合考古學、民族學、自然史、藝術史等跨領域學科,運用博物館蒐藏技術、展示技術、教育與學習技術、治理技術、社會文化關聯性的技術,讓地域位置不同的三館均能呈現獨到特色,展現文化保存、再現及實踐的豐碩成果。如典藏庫房智慧管理示範成效佳且能與相關社群共同詮釋、策展觀點多元且能與公眾共作、連結原住民社群彼此互相合作、運用典藏與研究成果轉譯為大眾可親近的教育或推廣形式等,均為當代博物館的專業實踐。
博物館的評鑑認證制度有助於史前館檢視設立宗旨及使命、專業館務落實程度、重要目標設定與達成情形,依循中長程館務發展計畫及規章穩健營運,自我精進提升專業性及多元性,促使博物館回應社會需求、鼓勵公眾參與並實踐社會公共責任。
史前館做為臺灣東部唯一的國家級博物館,致力於臺灣史前文化相關議題之推動,2023年更新常設展並重新開放後,整體表現令人耳目一新。在認證評鑑委員建議下,史前館也在今年2025年初,提出新的願景與使命,接續思考如何面對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回應博物館新定義,平衡考古學及民族學等主軸,重塑對應中長程館務發展計畫,研提更具有想像的積極中長程目標,並以簡潔有力的論述對外溝通,實踐博物館典藏、展示、教育、治理及社會文化關聯性等,為臺灣史前文化及南島族群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持續地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文化部 113 年度博物館評鑑(7 月至 9 月)辦理情形暨認證試辦結果
註:提送文件規範請參考博物館評鑑及認證實施計畫,本次認證評鑑依館所營運單位不同量能,分3組辦理,史前館屬C組。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