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再談卑南遺址公園的防洪步道(下)

文‧圖/游清志

再談卑南遺址公園的防洪步道(上)〉提到在簽辦防洪步道的招標過程中,館方同時也準備向文資主管機關申請相關挖掘作業,因為館內具備考古學的專業的同仁,所以就請其先行協助審視,預定挖掘的範圍及深度是否會危及地下遺址。

步道的設計厚度是15公分,步道面與原地面齊平,故所需挖掘深度也是15公分;而集水圓盤中心內凹20公分,故挖掘最深處為35公分。另外考量洪水過後,圓盤內會積水,設計師在圓盤中心處還設計了深度85公分的滲水井,以便積水可以自然滲透到地下,因此,圓盤中心的挖掘深度便達到120公分。

往展示廳步道剖面圖。

往展示廳步道剖面圖。

由於考古同仁認為120公分的挖掘深度會有影響遺址之虞,建議取消施作。原設計中,滲水井共有3座,後來取消了2座,並將內凹圓盤改為平圓盤,唯一還保留的滲水井是在史前家屋旁往展示廳的步道,因為這裡是眾水路匯聚之地,首當其衝,所以圓盤必須內凹。

水路匯聚示意圖。

水路匯聚示意圖。

考古同仁在了解想要保留此處滲水井的原因後,便幫忙搜尋相關考古資料來論證挖掘行為不致於影響遺址。在1989年一份卑南文化公園範圍內的試掘報告當中,找到了一處編號P8的試掘坑,與現在要做的滲水井位置極為靠近,經過設計師套繪後,發現只有少許誤差,而這些誤差則可以透過調整圓盤的位置,使滲水井與P8坑完全重合。由於P8坑已確認沒有遺跡現象,因此挖掘也不會有問題,至此,申報挖掘的準備工作在設計師再度修正完圖面後大致底定。

試掘報告中P8試掘坑的位置。

試掘報告中P8試掘坑的位置。

P8試掘坑與集水圓盤的套繪結果僅有些許偏離。

P8試掘坑與集水圓盤的套繪結果僅有些許偏離。

調整圓盤位置後與P8試掘坑重合。

調整圓盤位置後與P8試掘坑重合。

關於水土保持申報,一開始並未想到這個部分。9月22日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前來視察海葵颱風災情,在向他報告了洪水沖刷的情形與防洪步道的規劃後,隨行的專家學者提醒要注意山坡地的問題。

經套繪了地籍圖後,發現往展示廳步道的集水圓盤正位在山坡地,也難怪這邊的水流速度這麼快,沖刷嚴重,雖然在山坡地範圍內的設施只有這一小部分,但仍需要申報水土保持,於是便趕緊著手相關事宜。

集水圓盤施作前的沖刷情形。

集水圓盤施作前的沖刷情形。

水土保持申報是一段冗長的行政過程。從10月3日遞送申報書起,至11月28日方通過履勘審查,期間歷經了多次退件、修改、重送,以及主管機關之間協調受理單位等。這段期間內,挖掘申請已經在10月26日經文資主管機關臺東縣政府核准、工程也已於11月9日決標,並於11月20日先於非山坡地範圍開工。

原本的申請是以免擬具水土保持計畫的方式提出,但未被接受,最後改以簡易水土保持計畫書提送予臺東縣政府,計畫書內敘明欲施作的設施及挖填方的數量。但在履勘審查時,審查委員認為滲水井的挖方過多且不具必要性,建議直接在圓盤上切割排水細溝來取代滲水井即可,於是,最後一個滲水井也取消了。一番巧思美意最終無法成真,設計師的內心想必非常失落。

不管如何,工程總算可以往前推進。工期的設定是50日曆天,從開工日起算,竣工期限已經跨越年度,來到2024年1月8日。幸好工程的施作內容單純,所需的工程材料焊接鋼筋網、水泥混凝土、預鑄路緣石等均有現貨,不必費時訂做,只要施工上的整地、放樣作業正常進行、各工班進場時間安排得宜,還是很有機會在年底前竣工。於是,在承攬廠商全力趕工之下,全部工程在12月27日竣工。至此,園區內的第2、3、4條防洪步道一次完成。

第2條防洪步道(東廁所旁進入大草坪的步道)。

第2條防洪步道(東廁所旁進入大草坪的步道)。

第3條防洪步道(史前家屋旁進入展示廳的步道)。

第3條防洪步道(史前家屋旁進入展示廳的步道)。

第4條防洪步道(大草坪中央馬路底清潔植栽人員的工作通道)。

第4條防洪步道(大草坪中央馬路底清潔植栽人員的工作通道)。

第5條防洪步道興建的緣起則是有點戲劇性。原工程還在施工時,已同步另案規劃,這條步道靠近園區邊界,施作時將會妨礙附近農、居民進出,所以便先向附近住戶說明並請求諒解。消息一出,隔天一早便收到了民眾的請願。

這對老夫婦是附近種植酪梨的農民,每天進出農園都需經過園區內的道路,他們反應道路上的坑洞經常造成貨車底盤損壞,於是拜託館方幫忙處理。跟著他們到了現場,那是一條泥土路,也是屬於園區內的設施,與正在規劃中的步道相連,只是延伸到國定遺址區域內,而原本館方規劃做到疑似遺址區的邊界為止。

由於泥土路的車轍極深,從路邊明顯的刻痕判斷,應該是水流沖刷與車輪碾壓交互作用下所造成的結果,這樣的深度確實足以讓車輛難以通行。面對農民殷切的懇求,縱使我們並不希望在國定遺址區內進行工程,當下也只能答應,去找到遺址維護跟居民需求並行的平衡點是必要的。

為加鋪第五條防洪步道進行事前準備,除去兩道車轍中間的雜草是必要的工作。

由於防洪步道標案工程正在施工中,設計師這時就在園區內,所以同步約了設計師及工地負責人一起重回現場,研討不下挖的施工方式。討論的結果,認為就地直接加鋪水泥混凝土並且調整步道整體的高程水平即可,但兩道車轍中間的長草最好能夠去除。於是,我們於2024年2月27日如實函報施工申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則於3月4日函覆同意,在國定遺址區域內除草還是允許的。

圖片說明文字

為加鋪第五條防洪步道進行事前準備,除去兩道車轍中間的雜草是必要的工作。

這條防洪步道後來以擴充增購的方式辦理工程採購,使用本館自有經費。國定遺址區內的路段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函覆同意後開始動工,於2024年4月17日施作完成,疑似遺址區的路段則在2023年底前即已完工。至此,卑南遺址公園終於完成五條防洪步道,也為減災做好最好的準備(全文完)。

第5條防洪步道(國定遺址區內)的前後鋪設過程。

第5條防洪步道(國定遺址區內)的前後鋪設過程。

第5條防洪步道(疑似遺址區內)的前後鋪設過程。

第5條防洪步道(疑似遺址區內)的前後鋪設過程。

(本文作者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