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考古探索

史前館典藏人骨之脊椎病變

文/林秀嫚‧圖/陳慧美、陳金震、王柔蘋、呂錦玗

脊椎是支撐人體的重要結構,而7節頸椎(cervical vertebrae)、12節胸椎(thoracis vertebrae)、5節腰椎(lumbar vertebrae)、5節薦椎(sacrum,成年後會合成1大塊)以及3-5節尾椎(coccyx)組成了我們的脊柱。脊柱連結了我們的頭部到骨盆,由韌帶和關節固定。脊柱不僅支撐我們的頭部、軀幹和四肢的重量,更保護脊椎中的脊髓免受損傷,對身體活動、保護神經和內臟器官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頸椎、胸椎與腰椎於形態上非常相似,又非常不同。它們都是由4個部份所組成,包括中央(正/腹面)的椎體(body)、兩側翅膀(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與背面尾巴(棘刺,spinous process)。但頸椎於兩側翅膀上都有孔洞供神經與血管通過,而胸椎椎體上有2-4個結合面供助骨連結,腰椎則皆無。然而,為了支撐上部身體所帶來的重量,每一節上位脊椎都比下一節脊椎小,換言之,第5節腰椎是所有脊椎中最厚重的一節。

脊椎疾病種類繁多,從退化性疾病到外傷、感染、腫瘤等都可能影響脊椎健康,而現代常見的脊椎疾病則有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等。其中,椎間盤是脊椎骨之間的緩衝墊,椎間盤突出會引起神經壓迫,造成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脊椎側彎是指脊椎向側邊彎曲,可能影響姿勢和功能,甚至壓迫神經。僵直性脊椎炎乃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脊椎關節發炎,導致疼痛、僵硬、活動受限。 

在眾多脊椎疾病中,骨贅(osteophytes、lipping,又稱骨刺)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典藏考古遺址出土人骨(以下簡稱史前人)最常見的脊椎疾病。骨贅的程度大有不同,不論在同一個體中的不同節脊椎、或在不同人的同一節脊椎,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WST-P35L-M5骨贅-下緣正開始發展。

WST-P35L-M5骨贅-下緣正開始發展。

WST-P35L-M2 骨贅-下緣發展中。

WST-P35L-M2 骨贅-下緣發展中。

WST-P38L-M3 骨贅-下緣成花形。

WST-P38L-M3 骨贅-下緣成花形。

脊椎串之骨贅。

脊椎串之骨贅。

同時,在史前人中,往往20歲左右的個體就開始有骨贅出現(就目前為止的觀察,最老的史前人大約都出現在44-45歲左右)。當然,一個人身體其他各部位,也可能有骨贅發生。

WST-P35L-M5 尺骨鷹嘴骨贅。

WST-P35L-M5 尺骨鷹嘴骨贅。

脊椎感染造成的椎體病變則可見於多起史前人疾病案例中。這種骨骼受到細菌感染的疾病又稱為骨髓炎(osteomyelitis),起因於一種或多種病原微生物侵入體內,造成骨及周圍組織產生炎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常見的致病菌,又分急性及慢性骨髓炎兩種,病程超過4週即為慢性。在史前人中,骨髓炎的發病除了見於脊椎外,也可見於股骨(大腿骨)。

WST-P35L-M7 椎體發炎。

WST-P35L-M7 椎體發炎。

WST B24 股骨發炎。

WST B24 股骨發炎。

目前骨髓炎在臺南烏山頭遺址被觀察到的頻率最高。其中一例的墓葬號為WST B24,該個體約45歲、疑為女性,疑似於右側第一節肋骨有砍痕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她的左肩胛骨與左肱骨頭有習慣性脫臼的痕跡。

WST B24 肩部病變。

WST B24 肩部病變。

這種現象並誘發全身性骨髓炎,如椎體與股骨的病變。綜合上述現象,可以得知這位年長女性長年受害於脫臼與骨髓炎,因其可能引進的發炎與疼痛,我們推測她很可能無法承受許多日常生活的負重活動,進而推論烏山頭史前社會應存在社會互助的現象。

史前館典藏人骨也可見1例疑似結核病(tuberculosis,簡稱為TB)的案例,屬於臺南烏山頭遺址,墓葬號WST B7(圖9)。基於該結核病發病於骨骼,也被稱為「骨結核病」,屬於骨髓炎。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它可人畜共患。同時,結核病可以在全身任何一個部位發病,因最常發病於肺部,因此被稱為肺結核,而在15%至20%開放性結核病案例中,結核桿菌感染可傳播至肺外,引起其他種類的結核病。

WST B7 疑似肺結核。

WST B7 疑似肺結核。

最後,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通常簡稱AS)又稱關節黏連性脊椎炎,俗稱竹竿病。此病目前於臺灣史前人當中僅見1例,為臺南南科園區三寶埤遺址第4季發掘時出現,墓葬號為SPP4 H13B4。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侵犯軀幹正中央的骨關節,通常開始於腸薦骨關節的滑液囊炎,再逐漸往上侵犯脊椎的滑膜關節,由腰椎、胸椎最後至頸椎。此一疾病好發於15~40歲,男女比為3:1。

SPP4 H13B4僵直性脊椎炎。

SPP4 H13B4僵直性脊椎炎。

這種脊椎之間的連結,除了僵直性脊椎炎,也可見於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簡稱DISH)或強直性骨質增生症。這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徵是脊柱韌帶和附著點鈣化和骨化,很少影響椎間盤且多連結於椎體前側方,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佔所有病例2/3)。

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取自Aufderheide et al 1998)。

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取自Aufderheide et al 1998)。

由上文可知,就部位而言,眾多脊椎疾病好發於脊椎椎體。就病源而言,它可能因為過度活動或老化(如骨贅),或源自不同病原微生物侵入體內(如骨髓炎與結核病),或因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如僵直性脊椎炎),也可能因為不明原因(如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

參考書目

Aufderheide, Arthur C., and Rodriguez-Martin, Corado

1998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Human Paleopat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