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4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驗,考古之物背後

文‧圖/陳毅

考古類型的博物館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透過從遺址出土的文物,我們得以藉由實驗、想像以及科學分析,來一窺史前人類的生業型式。這樣的模式背後,隱含著一套社會與文化的治理邏輯,而博物館與考古物件之間的關係,也在此過程中逐步被建構為一種「社會事實」(social fact)。

2024年夏天,我再度來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的研究典藏組,透過參與觀察的方式,記錄考古物件在博物館的管理與實作樣態。實習前期的主要工作是文物盤點,這是一項耗時且細緻的任務。研究典藏組每年需輪流盤點十分之一的藏品,總數高達數千件,涵蓋石器、陶器、陶罐等各類遺物。這些文物多保存於無酸紙盒或典藏櫃中,小心翼翼地被搬運、清理、比對與標示,甚至需以牙籤挑出嵌入泡棉的標本,並以棉繩輔助未來的提取,每一個動作皆展現對物件的尊重與精密的管理。

盤點過程也成為重新遇見文物的機會。一些標本可能十年才重現人前一次,實習者得以近距離觀察、揣測用途,或辨識其中製作痕跡、文化差異與形制特徵,這些片段的細節共同構成了物件「進入博物館」的過程。

盤點工作。

盤點工作。

後期實習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洗土,作為田野考古的一環,考古學家會在發掘時針對現象或者文化層中的土壤帶回,透過浮選與多層篩網,過濾出可能蘊藏的植物種子、陶片、碳化物與玻璃珠等細微的遺留物。儘管洗土過程伴隨高溫與蚊蟲,實習生們仍懷抱尋獲玉玦的希望堅持進行,最終雖未發現玉玦,卻也收獲了珍貴的玻璃珠與陶片,成為這段經歷中難忘的鼓舞。

洗土作業。

洗土作業。

此外,我亦參與了文物拍攝與修圖的工作。為精準呈現文物樣貌,拍攝時需使用黑色背景、無反光手套並配置精確的光線,後續亦需進行修圖與去背,確保文物數位檔案的準確與完整。至此,這段實習經驗讓我有機會觀察並參與文物從出土、清洗、分類、拍攝到進入典藏體系的完整歷程,深刻理解博物館如何以制度與實作將物轉化為知識與資料。

以上這些經歷使我思考,物從田野出土到博物館的過程中的物性轉變,事實上物的Curating過程本身便是一種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過程,將物從田野中發掘的考古脈絡中抽離,精心保存與蒐藏,並透過想像,重新置入展示脈絡中進行詮釋與展示。而這種轉換過程涉及選擇、分類、編排與敘述,使原本屬於史前社會的物件被賦予現代文化框架下的意義。如 Bennett(1995)所言,博物館的展示本身即是一種現代治理的儀式實作,其展示策略與分類方式深受現代權力結構與知識體系的制約。因此,物在博物館中再製作了史前文化,也揭示了研究人員對過去的觀念與再現。

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史前館對於「考古物件」的詮釋主要聚焦在對於臺灣史前史的建構,以具有全貌觀的來建構展示,並以各種主題(技術、類型)區分各個展區,如:遷徙、農耕、漁獵、製陶、玉器,鍛造等。這種方式的有利之處在於提供了歷時的視角與技術累進的資訊觀點;但相對地,這種方式也可能忽略其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與文化脈絡,進而無法充分揭示物的物性與能動性。

因此,如何在考古博物館中展現物的多層次意義與能動性,成為博物館展示策略的重要挑戰。回應此問題,呂明憲與沈孟穎(2005)提出,應以遺物、遺構與其環境與地理條件之間的「關係」為基礎,重新建構考古物件背後的文化圖像;而王嵩山(2000)也強調,博物館應由傳統的「陳列」轉向兼具詮釋與脈絡整合功能的「展示」,重視物件之間的文化連結與能動性網絡,並進一步促使考古遺址「現地保存與展示」的必要性成為當代博物館實踐的核心。也因此,筆者認為卑南遺址公園的考古現場展示,能使物與原始脈絡連結,並展現其象徵意義與文化脈絡(如墓葬文化與家屋構造)。

透過此次實習,我逐步理解到,考古物件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在進入考古博物館後,也主動參與到行動網絡中。物的分類、文物盤點、洗土、拍攝修圖等工作雖看似瑣碎,卻是物進入知識體系與詮釋的必要節點,每次對物的觀察與記錄,成為人與物之間關係的再建構。

這段經驗也讓我意識到,博物館作為現代知識治理的場域,其所傳遞的不只是關於過去的知識,更是形塑我們如何理解歷史與文化的方式。筆者認為,考古之物雖年代久遠,不像歷史建築或古蹟般保留人們的集體記憶,或是保有直接的文字、圖像等史料記載,用傳統的方法分類與科學分析有其必要性。但欲探究物的多樣與能動性,考古研究者的田野經驗、實驗性的思考,以及對物的觀察與想像力,也是讓我們能更接近史前人類的重要關鍵。

另外也謝謝史前館提供這次實習機會,謝謝督導姚書宇以及研究典藏組的夥伴,提供精采的實習過程,以及解惑、指點我在考古上的問題。

參考文獻

王嵩山。2000。《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 :稻鄉 。

呂明憲、沈孟穎。2005。《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真實性 / 擬像》。蘭陽電子

報,16(4)。宜蘭:蘭陽博物館。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學生,2024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