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當航海不只是展示:史前館「南島文化航海論壇」紀實
2025年3月23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於臺東市舉辦「南島文化航海論壇」,邀集來自東海岸的文化實踐者、創作者、研究者與政策推動者齊聚一堂。這場論壇於館方訂定2025至2028年願景使命之後舉行,象徵一項關鍵轉向——正式確立「航海」為未來工作核心主軸之一(註1)。
參與航海文化的再生
2023年重新開館的史前館,在南島廳中大幅擴展了對海洋與航海文化的關注。與此同時,近年東海岸各地也出現一波實踐潮流,航海逐漸從歷史與文化的命題,轉化為跨族群、跨身分的行動實作。史前館不甘於僅扮演航海文化的保存、推廣或展示者,而是期許成為共行者,與在地夥伴一同在航海這件事上學習、對話與成長。
臺灣本島的航海文化,從歷史與民族誌的角度來看,留下了諸多空白、疑問,甚至爭論;然而若從史前史的角度切入,臺灣作為一座島嶼,航海必然是落腳於此、往返他方的島民所共同擁有的經驗。這樣的觀點提供了一種包容的可能:若失落的航海是當代島民所追尋的集體遺產,那麼「再生航海文化」或許能成為當代實踐「我們kita」的絕佳機會——一種島嶼在地卻不專屬特定族群、能夠包容你我共同參與的行動實作。
從史前史的角度來看,臺灣與航海絕對有密切關聯,否則我們怎麼來、又怎麼去別的地方?
——人類學者童元昭(論壇發言)
史前館自創館以來,致力於臺灣南島文化的研究與展示,長期聚焦於史前文化的重建與當代文化的再現。隨著重新思考博物館定位,我們逐漸意識到,若此推論為真——南島語族/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自臺灣出發,以海為路,成為全世界分布最廣的語言群體——換句話說,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南島族群(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的航海文化,構成了臺灣對世界的重要貢獻。那麼我們今日該如何回應這段歷史?又如何讓航海再次成為臺灣人的文化行動?
「我們應積極準備啟航,回應這份來自海洋的連結與召喚。」正如史前館館長蔡政良在論壇開場時所說的,史前館期許成為這波東海岸行動的整合節點,並結合博物館的國際網絡,串聯各方資源與行動能量。透過參與航海的實作與再生——無論是仿製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的船型,或是創造具有在地特色的航行船,史前館都期待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實際出海,一起重新建立對南島航海文化的理解、重新書寫屬於臺灣的論述。

史前館館長蔡政良談論博物館應主動參與航海文化的實作與再生(林光亮攝)。

長濱船團團長陳冠宇分享近年人才培訓的經歷(林光亮攝)。
走海的人:以風帆遠航
以風帆進行遠航,是南島族群航海文化的基調,也是其深奧與偉大的關鍵所在。本次論壇邀請了三組與此基調契合的團隊,各以20分鐘分享他們近年的參與、行動與思考。
「長濱船團」致力推動海上訓練,主張「真正的核心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親自踏入海洋。如果我們不願接觸海水、不下海體驗,那麼所有的國際連結都只是流於表面。」團長陳冠宇分享,船團在過去兩年間完成近60場海上航行練習。他強調,在海上練習時,個人的身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熱情與持續成長的能力。因此,船團不設族群、年齡與性別限制。他也談到船團對臺灣史前古航路的追尋與探索,期望對史前航海的理解不僅止於博物館中的展示物件,而是透過身體實際感受,體會史前人類的航行環境與經驗(註2)。
「Makotaay生態藝術村」策展人Nakaw Putun與藝術家Iyo Kacaw分享造舟的經驗。兩人童年對海洋的印象多與漁船或竹筏相關,但透過Iyo的造形能力,將阿美族家屋的結構轉化應用於造舟,再結合潛水所累積的身體感知與長者的記憶,共同建造出第一艘船。「我們持續練習航行,下一步就是在長者心願完成後,真正踏上航海之路。」現階段,他們舉辦舟船匯聚mihoyo和造舟作為實踐方式,嘗試重新連結老一輩的記憶,同時持續嘗試、逐步改良,希望邁向正式航海之路(註3)。
Dumai Ponok則分享了自己耕耘超過十年的國際航海連結,從最初在斐濟的啟發開始,逐漸與紐西蘭、夏威夷及大溪地的航海組織建立深厚關係,到2024年他受邀搭乘大溪地Faʻafaite號自夏威夷返航。曾有太平洋航海者問他:「你們臺灣什麼時候要一起出航?」這句話讓他深思,我們自認是南島族群卻不航行、不造船,那我們說的是哪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回顧過去的遷移歷史,也應該主動出海,建立新的關係。」他主張南島外交不該停留在語言學或理論層面,而應透過文化航海開創新局。

「Makotaay生態藝術村」透過藝術家Iyo Kacaw的造形能力,將阿美族家屋的結構轉化應用於造舟(林芳誠攝)。
多向、跨域的集體探索
在論壇的開放討論中,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學者與政策工作者各自帶來觀察與建議。這些交織而出的聲音,反映出當前臺灣文化航海再生是一場多向、跨域的集體探索。
達悟族造舟青年張世凱,呼籲各界應從耆老記憶與部落經驗出發,重建在地的航海知識體系。帆筏實踐者Sawtoy Saytay少多宜・篩代,堅信阿美族絕對擁有造舟能力與航海技術。流體力學研究者王治平與洪文玲提出,傳統船隻的構造與航行原理本身即為可分析的科學資料,若建立實驗與紀錄機制,有助於發展臺灣獨特的航海工程知識。
獵人學校執行長莊閔翔坦言,與山林關係緊密的排灣族群對海洋的連結微弱,但不想因此而不接觸海洋,反而是「願意透過學習重新建構屬於我們的海洋記憶。」人類學者童元昭認為臺灣對航海的關注快速升溫,雖導致疑惑和反思,卻不必因此退縮,因這是文化重建的自然歷程——即使過去中斷,現在依然可以重新連結。
無論是新風格還是舊方法,航海這個拼圖非常龐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拼湊;透過了解彼此的熱情與專長,互相啟發、共同前行,這對整體推動而言非常重要。
——臺東縣文化處長李吉崇(論壇發言)
天文教育者林彥光指出,星空是航海知識的重要部分,他建議臺灣應建立自己的星空命名與教學系統,作為航海文化的一環。來自政策與公共部門的代表,也分享地方和中央目前推動的相關計畫,包括造船、人才培訓、跨國航行與紀錄等。支架舟划手教練與國際交流推廣者江伊茉也提醒,航海是集體協作的成果,現場每一位參與者所耕耘的,都是整體拼圖的一部分。
透過這場論壇,我們觀察到從在地造舟、國際交流,到知識系統的重建與方法的探索,每一種嘗試都為臺灣的文化航海鋪出不同的路徑。作為一座博物館,我們會持續關注這些現場,並思考自身如何在知識轉譯、資源整合與跨界連結上發揮角色——不只是展示航海,更是與夥伴一同推動航海的再生與實現。
(註1)航海作為史前館未來工作之核心主軸之一,2025年史前館提出「走海的人:臺灣南島族群航海再生計畫」,由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林芳誠與組長田詩涵彙整提案,並獲海洋委員會部分補助支持。本次論壇亦由林芳誠助理研究員主辦。
(註2)關於長濱船團的分享內容,詳情可參考〈長濱船團致力推動海上訓練〉,刊於「長濱船團航海日誌」。
(註3)關於Makotaay生態藝術村的分享內容,詳情可參考〈舟船匯聚.mihoyo交換漁獲〉、〈舟船匯聚.只要有心都可以造kanong〉,刊於「Makotaay生態藝術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本次論壇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