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當代考古廳」更新緣起與開幕國際論壇紀要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當代考古廳」(以下稱當考廳)於今(2025)年6月28日正式開幕,自2023年常設展示更新及建築再造完成後,原有「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以下稱科考廳)便是更新的下一個焦點。而今最後一塊拼圖已補齊,期待能帶給觀眾考古學的不同面貌及探索體驗。
「當代考古廳」更新緣起:從人與環境概念出發
在2021年8月,館內便公開徵集針對原有科考廳展示提案,除了原先的考古主軸,是否能有其他的發展和議題的可能。原先科考廳以科技考古角度切入,並且針對國中小年齡層設定,也搭配許多互動裝置及設施,讓觀眾得以認識考古學研究方法及運用技術。
館內同仁拋出對於此空間及主題呈現的多元的想法,例如是否延續考古主軸、參觀觀眾年齡層設定、是否作為常設展補充等。臺灣史前史廳策展團隊則希望延續展示區地下一樓以考古主軸的呈現並擴充領域,在「臺灣史前史」之外更觸及世界考古學及考古學的當代議題,提出以「人與環境」為核心的主題概念。這樣的焦點不僅能夠串連古今人群共通面對的議題,也能涵蓋多樣的研究領域,包含人類學、環境教育、文化資產等等,也能夠貼近當前永續發展目標、面對災害與環境變遷討論,因而獲得支持並繼續發展落實。
當考廳的提案持續細緻化,並在2023年正式啟動,歷經兩年多時間完成展廳新風貌。延續提案時的結構,全新的當考廳以「文化權」、「食物」、「巨石」、「災難」、「性別」五大主題展現,這些議題不論是生業活動、信仰層次、社會規訓、環境利用及互動等,都與當前的我們息息相關,也是史前人群生活中會面臨的課題。
「當代.考古.科學」國際論壇:多方交織的對話
為了慶祝當考廳全新開幕,並且延伸展示主題討論,特別在開幕當日及翌日規劃辦理「當代.考古.科學」國際論壇,除了呈現展示廳的考古學角度之外,也探討這些展示主題的當代實踐呈現何種面貌。
扣合展示五大主題,論壇邀請三位國外學者專題演講,以及六位臺灣學者前來研究分享。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Adrian Chase教授以「理解城市化:貝里斯卡拉科爾光達探測的影響」分享光達科技如何理解馬雅城市的結構及布局。Chase教授出身Chase家族,父母親長期鑽研Caracol城市的研究,累積超過40年的資料及發現,細緻呈現這座馬雅城市的生活細節。Chase教授分享光達技術搭配資料庫比對分析,提供更宏觀的角度理解城市布局。當代的科學技術能夠輔助考古判讀,提出不同的見解及觀察角度。
日本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長佐古真也研究員在策展過程中大力協助「食物」主題的展示文物借展,促成臺日之間的交流合作。此次演講由其任職單位出發,以「跨越60年:多摩新城遺址的保存與活化利用」為題,指出文化財中心對於考古遺址的展示、教育推廣及運用,並且分享這些文化資產如何與公眾共享。考古學研究不僅是產出對於過去的理解,而要能夠進一步與當代的社會連結、分享給公眾認識,研究的成果能更有效益。
日本學習院女子大學工藤雄一郎教授則協助「食物」主題當中繩文時代及飲食利用的學術諮詢。他以展示內容「繩文人的植物利用」為主題,指出人群對於周遭資源環境的掌握,並且可能已經發展出管理、栽種堅果的可能。這些證據不僅是以碳化種實出現在遺址中,也可以在陶器上發現種實壓痕。
隨後六位臺灣學者包含周孟蓁、林芳儀、姚書宇、劉俊昱、康芸甯及葉長庚等人,分別由其實務經驗或者專注的研究領域來分享,例如國定圓山遺址的公眾推廣實踐、探問文化資產的所有權及文物歸屬、Blihun漢本遺址所見的土石流跡象及社會的韌性、白沙屯.埔頂考古遺址之植物矽酸體分析成果以及討論岩棺的製作與使用。這些討論議題皆呼應展示主題並拓展討論的空間,在展示之外持續辯證及對話。

「當代.考古.科學」國際論壇與會情形。
在分享之外,論壇第二日實際走訪考古遺址及相關場域,觀察如卑南遺址、都蘭遺址、忠勇遺址的文化資產保存甚至是與社群的互動關係;同時也至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參訪近代人與環境的互動而發展出獨特的「鏢旗魚」文化,顯見這樣的人地關係是古今人群賴以依據並且持續適應、利用及形塑的動態連結。

與會者參訪都蘭遺址岩棺。
當代考古學:串聯古今的橋梁
考古學以研究史前人群的樣貌為主,這些研究成果能夠促使我們認識過去人群的生業型態、價值觀點、信仰儀式等多重面向,同時也能夠反饋到當前我們面臨的各種課題,不論是資源的利用、永續環境的實踐,或者更加切身對於性別的想像、餐桌上的飲食,或者是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透過認識過去,能夠讓我們理解史前人群面對這些議題的方式,也能夠成為當前回應同樣課題的省思。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當代考古廳」策展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