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植物作為族群文化與土地記憶的載體:以黃荊為例

文‧圖/林佳靜

黃荊(Vitex negundo L.)又稱為「埔姜仔」,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開闊地或路旁,是十分常見的先驅植物。黃荊為馬鞭草科具有香氣,常被用來作為驅蚊、避邪與薪材等材料,是用途廣泛的民俗植物。它是落葉灌木至小喬木,有許多分枝,植株幼嫩部位密生有灰白色絨毛。葉子為3~5出的掌狀複葉,對生具有長柄。在夏秋季節會開紫色小花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果實為核果,成熟時為黑色。

卑南族Puyuma普悠瑪部落族人稱呼黃荊爲sangliw,它在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黃荊的枝葉搓揉後會散發特殊香氣,當族人參加喪禮後,會使用黃荊泡水用來擦拭身體,以去除身上不好的穢氣。此外,過去每當火紅的刺桐花開時,老人家們會提醒說這時候正是草木扶疏、萬物鑽動的時節,大家出門要結伴而行,不可單獨在外行走,不然可能會被魔鬼纏住,如果真的不幸被魔鬼纏住時,就要去採黃荊的枝條來拍打被附身的身體以驅除惡靈。

黃荊的葉子

黃荊的葉子。

除了用來除穢、驅除惡靈外,黃荊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用途。例如受傷時將黃荊搗碎加上米酒混入米飯中,並將其敷在傷口上面,如此可幫助傷口復原。過去普悠瑪部落婦女在釀酒時雖然不會使用黃荊作為酒麴的材料,但是用來釀酒的酒甕必須先以黃荊加水煮開後才能使用,如此釀出來的酒才不會變質。黃荊的葉子也可做為香蕉後熟處理的襯材,成熟香蕉的香味會特別的香。

這些日常應用是人與自然長期互動所積累的在地知識,透過族人一次次的採集與使用,將植物嵌入部落集體生活記憶的脈絡中。此外,植物也承載物質功能、知識傳承與跨世代記憶,透過其存在與使用,使族群的生活經驗、環境智慧與文化意義得以保存與傳遞。

卑南遺址公園成立以前,曾是部落族人的農地,許多中生代族人都有隨著親人到這裡幫忙農作、玩耍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經驗,也常述說小時候在此的生活記憶。例如過去老人家在公園開墾整理農地時,會將撿拾出來的石頭放在農地邊緣並堆置成石牆,並在石牆邊種植黃荊作為界線。

黃荊具有香氣,過去部落長輩們常會採集它的葉片搓揉後塗抹在身上驅蚊蟲,同時也具有鎮痛與止癢的功用。當在烈日下工作時,長輩們也會將黃荊的葉子放在斗笠上或放入肩膀位置的衣服內,可稍微隔絕烈日的曝曬,也因此黃荊的香氣也成為族人們熟悉又懷念的味道。

陸浩銘說:以前我們小時候會跟著姆姆一起去田裡,姆姆會在我們田邊的石牆上鋪上麻布袋,並隨手綁起石牆邊兩棵黃荊的枝條,可以形成自然樹蔭讓我們在底下休息。田裡蚊蟲較多,每次我們被蚊子叮不舒服時,姆姆會採黃荊的葉子,揉一揉後再幫我們塗手腳,過程中也會邊唸著這個孩子怎麼不聽話到處亂跑之類的,每次姆姆塗完後,真的就變得舒服多了。黃荊的味道很強烈,我每次聞到那個味道的時候,就會想到我的姆姆,因為他的身上常常會有黃荊的味道。(2025,04,20 訪談紀錄)

當族人談及黃荊時,不僅是對植物特性的認識,更包含有與其互動的生活經驗、家人情感以及土地的記憶。過去卑南遺址公園路旁長有很多黃荊,它的枝幹上常會有吉丁蟲的幼蟲生長,部落長輩們常回憶小時候會結伴一起來公園一帶觀察這些黃荊的樹幹,如果發現樹幹裡可能有幼蟲在裡面的跡象(地上會有蟲的大便),就會用刀子剖開枝條後挖出白色幼蟲烤來吃,這是許多部落長輩幼時在公園玩耍的共同回憶。也因此黃荊不僅承載著部落族人的知識與文化,同時也是連結土地記憶的重要媒介。

黃荊的花。

黃荊的花。

而除了黃荊之外,在公園內尚有許多植物是過去部落族人所栽種或是留下來的在地植物,例如土芒果、黑香芒果、檳榔、苦楝、刺竹等,每一棵植物的背後都存在著部落族人的生活經驗與記憶故事。園區為延續土地的記憶,2023年7月13日,公園與部落的長輩們重新種回檳榔樹苗,希望把過去的記憶再種回來,重新連結部落與公園土地的關係。今年2025年我們繼續記錄園區內在地植物的故事,並預計未來將這些生活經驗與故事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重新地被看見,讓這片土地上曾擁有的記憶故事得以永續傳承。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