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加拿大X臺灣——2025年史前館原住民音樂共演新篇章:願音樂和博物館的力量與你同在

文‧圖/林頌恩

「你看!Aysanabee把你們那天晚上在建和鹿寮的合照,放到他最新專輯”Edge of the Earth”預告片」當工作群組傳來Charlie轉貼的影片,我立刻打開,不只那天晚上在建和鹿寮大家唱歌唱得很開心跟他合照、還教他用卑南語說lrayuan(謝謝)的畫面,還有在史前館演出那天下午東布青帶著布農族小朋友的畫面,伴隨著他這些日子以來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出的畫面,都剪成一支可以流傳到世界各地的影像。我心裡覺得很感動,不只是因為他這般把臺東之行放在心上,還有因為史前館終於能夠跟探索館「同理心」展區想要把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事情講出來的夥伴,而有了真正連結的開始。Aysanabee的外祖父,正是當年深受其害的寄宿學校成員。

 

Aysanabee最新專輯”Edge of the Earth”預告片。

9月30日是加拿大的「橘衣日 Orange Shirt Day」,這天具有轉型正義意識的人們會穿著橘色T恤,用來提醒與覺醒,過去國家運用威權對原住民族造成的集體斲傷與侵害,仍須以有意識的行動致力理解與和解。這是因為1973年曾有位6歲原住民小女孩Phyllis Webstad穿著祖母買給她的橘色衣服到寄宿學校,結果發生衣服被校方莫名沒收不知去向,這讓她產生自己毫無價值不被重視的烙印與傷害。事實上Webstad的經歷只是一個縮影,寄宿學校政策造成加拿大原住民族至少四代以上的流離與身份認同的痛苦。

特別是2021年在其中一處寄宿學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舊址附近發現215具不知名童骸,駭人的事實終於徹底震驚素來強調多元文化與人權的加拿大社會;同年國會三讀通過將「橘衣日」訂為「真相和解日」,而開始有了更多邁向實質可參考方針的行動來促進社會理解與和解,集體反思這不單只是政府過去醜陋的作為,眾多人民也不應該緘默無視。不只Webstad還有許多孩子,他們遭受與家族連結斷裂又在寄宿學校被拔除原住民記憶的傷痛,有人來不及長大便離開人世,活下來的則要面對無法在充滿愛與溫暖的環境下長大的終生疏離。對於這段歷史,康樂本館一樓探索館「同理心」展區,策展人盧梅芬透過放大的繪本故事與造景,希望走進史前館的大小朋友都能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不該再有任何人受到這樣的傷害(可參考〈孩子之眼看原住民人權議題與歷史傷痛:查尼的秘密小徑〉)。

Aysanabee走在世界各地演出的這一路上,都有他跟外祖父一起的回憶同行,他使用的藝名Aysanabee就是外祖父的姓氏,意思是「人們」。而他所在之處,也都透過音樂創作告訴我們,外祖父當年在加拿大寄宿學校的人生故事,原住民族遭受殖民與被強行同化的傷痕,是怎麼樣還在劇烈影響著加拿大原住民及整體社會;也告訴我們,音樂不只是有力量的媒介,也是讓我們可以不需要太多言語就能在情感當中互相溝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起在音樂中,展望可以為我們帶來療癒和前進的創造力。

不過,Aysanabee這位加拿大Oji-Cree族知名音樂人,為什麼會有機會來到臺灣呢?這要從Jade Music Festival(JMF)的舉辦開始說起。當Charlie吳權益他們一群臺灣裔加拿大人想要做些甚麼促進臺灣與加拿大之間的互相了解,陸續自2001年起,於溫哥華多倫多創辦了「台灣節(TAIWANfest,舊稱「台灣文化節」),強調如何以臺灣的經驗帶給加拿大社會新視角而有助於雙方公民社會成長,過程中也將各式群體捲動在一起,讓大家在參與中產生共鳴有感。近年更是越發促成加拿大公民、亞裔族群與亞洲各國社群,透過議題觸動彼此在乎的事務而有超越節慶以外的連結。

隨著他們在過程中發現許多年輕人對於上一輩使用的語言不熟悉,而希望透過音樂節與歌唱吟詠創作去強調各種母語都是眾生平等,這個社會應該要能自然肯認接受各種語言的展現,於是產生上半年在臺灣演出、下半年在加拿大演出的Jade Music Festival。Jade Music Festival照理說譯成「玉石音樂節」比較適合,但在宣傳上,主辦單位非常可愛地將之翻譯成「楓糖愛玉共演:台灣加拿大共製的母語音樂節」,「楓糖」來自加拿大「楓葉之國」美稱,將Jade原意「玉」改以臺灣特有植物「愛玉」,因而從2024年形成兩國共演共製的母語音樂節雛形。

經過去年的嘗試,今年2025年Charlie想將來自加拿大各地音樂人於華山演出之後帶離臺北,到各地更加認識臺灣;特別是在Aysanabee這位加拿大音樂史上首度同時榮獲JUNO獎「年度創作人」及「年度另類專輯」的音樂人主動表示想加入JMF演出之後,同行的還有人類學系學生跟亞裔音樂人一整團,於是Charlie便認為那麼一定要來到臺東,於是與我聯繫而有了與史前館一起合作的構想。

Aysanabee風塵僕僕來到臺東,在音樂中與我們分享他與外祖父的故事。

Aysanabee風塵僕僕來到臺東,在音樂中與我們分享他與外祖父的故事。

我在疫情期間曾邀請Charlie線上演講,對於他們辦理「台灣節」的想法感到好奇也想多了解。因此當我真的有機會跟他們合作時,雙方都在學習如何讓第一次來臺灣的音樂人朋友認識部落與原住民,也在學習這個過程如何對於我們這邊參與的原住民夥伴是有意義的。於是我跟助理Yangui'e Kubana方怡蓁開始著手於相關接洽,在地部落參訪行程安排到獵人學校拜訪亞榮隆‧撒可努、到都蘭聽取都蘭國介紹、到建和鹿寮用餐交流,然後北上至七腳川社群認識百年戰役流離與落地生根的故事。而發生在博物館的交流,就希望展廳導覽以及音樂演出都有族人參與其中,這個由博物館搭建起互動的平台,過程所需要的不只是諸多行政作業與反覆聯繫溝通修正,也都要為彼此設想,希望當天在博物館與部落發生的交流是讓人難以忘懷且深感振奮並且得力量。

於是到了5月3日週六這天早上,展廳導覽由達悟族東清部落Si Misega席‧米斯卡以及他父親Siyan Misega仙‧米斯卡(外號飛魚)一起從族人觀點來看南島廳的拼板舟文化,父親用華語主講、兒子則用英語翻譯,這可花了他們不少時間在家練習。當天現場不只孩子與父親聯手,Si Misega的姑姑也跟著聽導覽,關鍵時刻還立刻用平板秀出達悟族魚皮藤甲所使用的魚種照片,讓人立刻從藏品回到現實環境的聯想與連結,讓我深感這真的是族人主場最棒的詮釋展現。

「2025 May the Force of Music and Museum be with You 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會」海報。

「2025 May the Force of Music and Museum be with You 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會」海報。

下午音樂會則在南迴一哥主持人Sakinu呂約翰極具穿透力的引言展開,約翰說他能瞭解為什麼我跟怡蓁想以講唱會方式邀請及安排部落團體演出,他從參與團體當中看到這呈現了臺東原住民文化復振的軌跡,這正是我們想要加拿大友人理解本地族群與部落面臨挑戰時,在主權上沒有退讓的堅持。我們希望來參與這個講唱會的原住民夥伴,不只是分享臺東不同原住民族的音樂,也能透過簡單的投影介紹,聊聊自己部落面對的環境開發議題、族人當代文化行動、歲時祭儀進行當中的青年力量等等。

當初我們所想像的參與者,不一定要是經常接演出的立案團體,可以是兩三位青年會成員、或是想要好好透過練歌唱歌來學習自己部落文化的青年男女、帶著小朋友或是祖孫三代一家人一起來也很歡迎,重點是一起在史前館這個空間,既作為臺下的聆聽者也作為臺上的參與者,跟加拿大友人說,在臺東的原住民族群雖然面臨很多挑戰,但我們一直盡力去守護所在乎的一切。

5月3日這天下午,探索館多功能教室傳來Aysanabee沉穩親和又悠遠的歌聲,搭配Tennyson King的中阮合奏,帶給在場者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達悟族Misega與Misega的父親、阿美族Wadihang都蘭青年傳唱隊、Itu Bunun tu minduduaz東布青樂團、卑南族射馬干青年接續上場,另一位主持人怡蓁也將他們所說的內容即席翻譯成英文,讓加拿大友人可以更快理解。音樂是我們想要傳遞訊息的載體,而訊息則源自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思所為。

一場講唱會下來,我相信大家都吸收到不少訊息,這也是我當初將活動主標定為「2025 May the Force of Music and Museum be with You 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會」的原因。當音樂與博物館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時,這樣的音樂會不是一般的分享會,而是能從中得到更多覺知以及被祝福力量的聚會。在場者除了先前報名想要多認識加拿大音樂人的文化藝術工作者之外,還有更多進來博物館之後便被樂聲吸引來到講唱會現場的觀眾,甚至還有一位曾在加拿大教書的印度裔退休教授與友人從臺北來到臺東,他表示沒有預期竟然能在博物館享受到內容如此豐富的講唱會,讓他對臺東與原住民現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共感,而認同我們做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行動。

會後我們轉移至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先是在音樂人Ipo Demaladas汪智博的解說下認識男子會所Palakuwan的建築及其對於卑南族人的意義,接著轉往鹿寮用餐。這一晚,Charlie竟然在眾人開心到不行的歌聲中,悄悄拭淚了,智博跟我都能感受得到他的悸動。Charlie知道,他身為非原住民、對於原住民許多事情還在學習當中,因此當他帶著加拿大原住民音樂人還有為數不少音樂工作者與學生要來認識臺灣原住民,他背負一定的壓力。然而在今晚,透過友誼純釀的歌聲,現場自然而然一首接一首讓加拿大朋友感受到本地文化的深厚,智博的太太Lavaus陳惠琴以南王姐妹花甜美的金曲嗓音帶動跳,真希望時間就停留在此刻不要離開。要不是隔天一大早得早點出發到花蓮壽豐部落跟七腳川的朋友會面,我真的好怕「AM到天亮」又要再度成為事實。

在歌聲交流中,我們會永遠記得這美好的一晚緊緊將雙方繫在一起。

在歌聲交流中,我們會永遠記得這美好的一晚緊緊將雙方繫在一起。

隔天在壽豐部落聽取山下基地七腳川戰役展覽的解說,又是另一種動人。加拿大的朋友很難想像,有那種整個被滅村一百多年的部落,被迫遷移到各地的後代仍舊努力地生存以及想要把失去的文化復振建構起來,既尊重在不同部落的發展,但也想要把失散的彼此連結起來。因而七腳川人奮鬥的故事成為他們此行最被撼動的地方。不管臺灣或是加拿大,原住民時至今日都仍遭受殖民遺害並試圖做些甚麼來治療受傷的靈魂,我們都還有很多可以互相學習合作的可能。

事後聽聞Charlie說,對Aysanabee這位幾乎一年到頭巡演無休的專業音樂工作者來說,通常停留在每個地方所看到的只有後臺與舞台,非常難得有這樣閒散的時間,可以在JMF安排下到臺北、高雄跟臺南跟大學與國高中小學生交流,特別是停留在臺東與花蓮部落的時間,讓他強烈感受到他下次一定還要再來到這裡,因為這裡已經是有著他深刻想連結的地方。而對我們來說,這麼一位擁有柔軟之心的鄰家大男孩,也已經成為讓我們想念的人,很希望趕快再看到他。

那麼2026年的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會,會是甚麼樣的可能呢?我們都還在發想也還在討論當中。我跟Charlie說:「Charlie!不管你找任何音樂人來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加拿大的原住民音樂人,因為那是我們兩邊一起的原點。」透過加拿大跟臺灣原住民音樂人的一起一起,創造出讓更多臺灣人認識當代兩邊原住民的處境與故事,還有未來更多的可能,我想這是史前館跟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可以一起聯手致力的方向。

參考資料

Aysanabee 官方網站

原視新聞網 TITV News:台東跨國音樂講唱會 分享交流原住民議題

原視新聞網 TITV News:加拿大原民歌手訪烏來 交流族群音樂文化

中央社:史前館透過展件連結歷史與音樂 推動加臺原住民音樂交流

史前館《發現》電子報:加拿大X臺灣——2025年史前館原住民音樂共演新篇章:從探索館展區喚起的生命共鳴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2025 May the Force of Music and Museum be with You 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會」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