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打開孩子的視野─記2025年臺灣文化內容再開發計畫(2)「考古偵探養成術」(上)
今年夏天,史前館在文化部「臺灣文化內容再開發計畫」經費支持下,與花蓮「抱抱熊學堂」以及臺東「孩子的書屋」一起合辦「考古偵探養成術」考古營隊。此營隊希望陪伴孩子們一起認識考古,並且培養孩子們成為具耐心、細心、想像力與行動力又能觀察與理解土地故事的小小考古偵探。
製作地層盒測量深度,在觀察、理解、推論與動手的過程中,認識考古基本功。
契機:一雙雙發亮的眼睛
時間要拉回到2023年初,筆者因緣際會在時任本組組長、現任臺東縣文化處處長李吉崇牽線之下,認識了花蓮非營利組織「抱抱熊學堂」的創辦人李國盛先生。偏鄉地區孩童普遍處於家庭功能失調、教育資源落差以及缺乏陪伴的狀態,讓國盛大哥毅然決然從都市回到家鄉──位於花蓮最南區的富里,成立了抱抱熊學堂─羅山小學堂,幾年內便在花東地區陸續成立了包含東里、卓溪、崇德等七個小學堂。小學堂除了提供課輔與陪伴支持之外,也積極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課程與營隊,期望可以打開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對未來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
而富里鄉也是考古遺址相當豐富的區域,在當地文史工作者張振岳先生的努力之下,古代人群留下的痕跡逐漸被揭開。當地孩子們耳濡目染,也對考古產生了好奇,於是國盛決定為孩子們辦一個考古營隊,邀請筆者在課程中帶孩子認識考古學,並實地走訪考古遺址以及到史前館參訪,親自接觸幾千年前的器物。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那些因好奇、專注而閃閃發亮的眼睛,也成為了筆者申請計畫、辦理暑期考古營隊的起點。
串連在地,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有了文化部經費的支持,2025年的考古營隊得以擴大辦理。除了羅山小學堂,我們也攜手崇德小學堂與深耕臺東的「孩子的書屋」,於花東兩地舉辦三梯次、各四天的營隊。
課程不僅注入史前館的考古知識與方法,更與花蓮縣考古博物館、普悠瑪Puyuma南王部落「姆姆傳家寶工作室」、崇德 Tkijig 部落的「達吉利生活有限公司」、以及支亞干Ciyakang部落的「阿改玩生活」等在地青年品牌與文史工作者合作,把博物館的資源帶進社區,也把地方的智慧帶入博物館。
出發吧!羅山考古偵探!
第一梯次的考古營隊與抱抱熊學堂的羅山小學堂合辦,年齡層以國小中高年級為主,於7月8日至7月11日在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的羅山露營區教室進行。營隊開始前丹娜絲颱風剛遠離,雖然營隊得以照常舉行,但因天氣不穩定也使得部分活動改成雨備課程。
由於羅山學堂有些孩子已經參與過前幾次由學堂辦理的營隊,因此在課堂上的回饋與反應都漸漸展現出了小小考古偵探的模樣。像是在辨識哪些照片上的畫面跟考古有關時,有些人甚至已能清楚回應考古與挖恐龍的不同(老師欣慰),以及考古是研究古代人群的生活等,顯示出這兩年與羅山學堂的合作確實已將考古的種子悄悄埋入孩子心中。
這梯課程設計嘗試帶進了較多實驗性的內容,例如地層盒的製作與測繪,再以考古的作業方式進行發掘與紀錄。不過因著年紀落差,相較之下高年級以上的孩子較能理解與投入測量與記錄的操作,這也提供了後續課程設計的調整方向。另外,由於現代社會資訊的傳遞非常快速與便利,但也造成資訊的真偽難以分辨,因此本次也與同事討論與規劃了一堂從文化資產切入媒體識讀的課程,期望讓孩子們慢慢學習如何辨識資訊的合理性。
地層盒製作。
手作課程的部分,則由深耕富里的在地文史工作者張振岳老師向大家介紹史前人群如何選擇與利用石材來製作工具,並利用在附近採集的砂岩及板岩展開箭鏃磨製體驗,做完之後再綁上竹桿,一起練習拉弓射箭。磨製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觀察,孩子們做完後也紛紛表示以前的人太厲害了,可以用石頭做出這麼多精美的工具與飾品。

磨製箭鏃。

做完箭鏃後試射。
「淘氣的小陶器」課程邀請臺東又煦陶作工作室黃郁絜老師來分享陶土是什麼,以及怎麼捏出像是在卑南遺址曾發現的陶偶與小陶杯。老師教完技巧後,就輪到孩子們展現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了,有人做出了時下流行的迷因「Tung tung tung sahur」,也有人做出了自家動物夥伴的形象,顯現出大家在捏陶偶時總有個關心與參照的目標。或許以前的人在捏陶偶時也是一樣的心情。
「敲敲樹皮布」課程,則帶大家從剛砍下的新鮮構樹枝上將樹皮仔細敲下來,再用錘子平均敲擊,讓樹皮的纖維逐漸張開,就可以獲得一張樹皮布,再加工成鑰匙圈帶回家做紀念。這些手作課程的體驗與訓練,都期望讓孩子們能夠在過程中用肌肉來感受與學習,進而轉化成自己的身體記憶,並且能稍稍一窺傳統的工藝技術。

陶器修復練習。

敲敲樹皮布。
戶外行程雖然很可惜取消了原訂由花蓮考古博物館帶領的「支亞干學園」遺址走讀與發掘行程,但我們改成走訪Satokoay遺址觀察掃叭石柱,並至花蓮考古博物館參訪。我們趁著雨落下前,趕緊帶孩子前往白鮑溪進行環境觀察及最受期待的「尋玉」活動,白鮑溪的上游即是玉礦產區,溪床中可拾得沖刷而下的玉石。孩子們目光敏銳,很快找到綠色剔透的小玉石,也有人對白色的石英、水晶愛不釋手。實地走訪玉礦產地、親手觸摸玉石的質地後,最後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看見展櫃中的玉器時,眼神中多了一份熟悉與親近,也更理解家鄉花蓮在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未完待續)。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掃叭遺址踏查。

花蓮考古館沙坑發掘體驗。
致謝
感謝文化部「臺灣文化內容再開發計畫」提供本計畫經費,以及合作的夥伴們讓本次營隊得以順利完成:中華民國村聲教育協會、財團法人孩子的書屋、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花蓮縣富里鄉農會、花蓮縣崇德國小、阿改玩生活、達吉利生活有限公司、姆姆傳家寶工作室、又煦陶作工作室、張振岳老師與王心怡老師。感謝館內大力協助本次營隊活動的同仁,還有今年暑假最得力的實習生們。
(本文作者為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臺灣文化內容再開發計畫」子計畫「考古偵探養成術」考古營隊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