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南島文化成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文‧圖提供/林芳誠

「交流」是一種為達特定目的而產生的行動,行動過程需結合問題意識、動機或中長程類型的階段性規劃,並且依循實際執行情形機動性調整。本文以筆者2024及2025年執行文化部「行銷國家品牌進入國際(以下稱風潮計畫)」前往夏威夷與關島的例子,分享執行南島文化交流活動過程的思考,以及博物館如何扮演文化訊息樞紐(cultural hub)與啟動器(generator)的角色,使南島文化得以成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2024年6月,為了累積更多關於南島族群如何將藝術節視為提倡自身權利(rights)/權力(power)的社會運動形式之一的田野資料與現地觀察,以及運用藝文展演展現臺灣南島族群的文化多樣性,藉著風潮計畫的支持,我們前往夏威夷參與第13屆太平洋藝術節(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and Culture, FestPAC),邀請籌辦阿米斯音樂節的米大創意團隊、推動排灣族拍刺紋身的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先生、達悟族造船師張世凱先生(Syaman Mi Sra gu),以及卡塔工作室負責人林秀慧女士(Kedrekedr Maljaljaves)共襄盛舉。

我們以臺灣南島族群藝術蘊涵之創作能動性(agency of making)、韌性(resilience)、性別議題(third gender)、療癒(ability of healing)為題,透過藝文展演與許多世界南島或夏威夷當地團體建立連結,例如:畢夏普博物館(Bishop Museum)、東西中心(East West Center)、傳統文化教育組織Kamehameha School、波里尼西亞航海學校(Polynesian Voyaging Society, PVS)以及文化傳承者或藝文團體,如:密克羅尼西亞傳統航海領袖 Sesarior Sewralur、傳統拍刺紋身師Sulu'ape Keone Nunes、夏威夷大學音樂系榮譽教授暨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傳承者Ricardo D. Trimillos教授等人(註1)。

返回臺灣後,我們在該年11月順利邀請到畢夏普博物館時任CEO/館長Dee Jay Mailer、資訊長Robert Su以及文化顧問Marques Hanalei Marzan回訪本館並續簽學術交流合作意向書,同時在2025年促成教育部「青年百億海外圓夢計畫」推派兩名青年前往畢夏普博物館實習(註2),而一起互動的領航員、工藝與傳統藝術等傳承人,也陸續來到臺東參與史前館舉辦的講座、音樂節或藝文活動(註3),不僅深化彼此的信任和情誼,也增加了我們對於世界南島各社群文化實踐情境的理解與認知。

回顧參與太平洋藝術節的時候,常被好奇地詢問:「臺灣和太平洋的關係是什麼?」、「臺灣為什麼想要參加太平洋藝術節」的啟發,我們逐漸了解到如果僅有紙上談兵的議題設定還不夠,必須藉由身體力行的文化實踐與行動來拉近我們與世界南島的距離,而這個文化實踐與行動又是什麼?

2024年11月史前館舉辦首次拍刺浪潮節,專程邀請夏威夷畢夏普博物館重要人士回訪,雙方同時續簽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延續互惠效果。

2024年11月史前館舉辦首次拍刺浪潮節,專程邀請夏威夷畢夏普博物館重要人士回訪,雙方同時續簽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延續互惠效果。

2024年8月,我們邀請了阿美族人Dumai Manaaki(高志遠)先生來館分享他在太平洋藝術節結束之後隨大溪地傳統航海組織Faafaite,自夏威夷依靠星象、洋流等知識行駛雙殼船(double hulled canoe)返回大溪地的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Dumai多次被隨行船員提問:「如果臺灣是我們太平洋的兄弟姊妹,你們什麼時候要上船跟我們一起航行?」加上「島是船‧海是路」(The Island is Our Canoe, the Sea is Our Pathway)原本就是我們策畫南島廳展示的重要概念(註4),因此在蔡政良館長上任之際就把「文化航海」訂為史前館推展南島研究與展示的重點策略(註5),以及針對預計在2027年舉辦的「走海的人:當代南島航海文化特展」(名稱暫定)策展準備等考量之下,適逢關島觀光局在今年6月舉辦「關島密克羅尼西亞島嶼博覽會(Guam Micronesia Island Fair, 以下稱GMIF)」,希望維持風潮計畫帶來的良好效應,我們把目光從玻里尼西亞的夏威夷移到密克羅尼西亞的關島。

仔細探究「文化航海」的策略,包含了上述「島是船‧海是路」的概念,以及2020年迄今臺東與花蓮兩地方興未艾的航海實踐與海洋保育熱潮,我們認為這是除了交流議題設定之外,能進一步建立更深厚合作關係的方式。透過史前館參與臺灣南島族群推動的航海行動,期盼未來可以打造並訓練能夠理解南島船隻型態、星象與洋流等知識的臺灣船員航行至太平洋島國進行拜訪,展現「海洋是連結彼此的道路而非阻隔」、「臺灣與太平洋是彼此依賴的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航海是文化表現形式(cultural forms)的方式之一,涵蓋了南島族群對於自然環境知識(例如觀察海象與星象)、對於自然和超自然敬畏的態度(例如各種禁忌與儀式,以及與其相關的歌舞旋律及物件),還有文化實踐過程中與個人、與社群的互動經驗衍生出來的各種慣習等等特質,在當代社會都能夠成為該族群仍然存在的證明,更是表現屹立不搖的韌性與態度。

對此,我們在2025年3月以論壇形式邀請臺灣各地推動造船、航海、星象知識的團體凝聚共識,從中尋找有意願與史前館共同執行文化航海的對象,在建構航海訊息平臺的過程中,我們與長濱船團、Makota’ay生態藝術村、都蘭海洋保育巡守隊、Dumai、張也海‧夏曼等人的共識愈發凝聚而形成班底,也都希望能從具體行動建立與密克羅尼西亞傳統船團的夥伴關係(註6)。

而為符合GMIF是以藝術舞臺為主的表演場合,我們加入展演內容具有如「海浪層疊與拍打型態」的阿美族複音青春歌隊,期盼透過歌隊向耆老學習因應人與超自然、自然以及人溝通形式而傳唱的旋律,以及團員依據當代生活情境而創作的歌謠,在GMIF以及其他場合推廣臺灣南島文化;此外也邀請與史前館具有學術合作關係的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參與,由葉淑綾老師與碩博士班學生:ljaucu demaljalat、Sra・Sacyang、Eloise Phillips、Jayke Gakuji-Tobiyama合組研究小組,從「太平洋島民如何看待臺灣參與南島文化事務」與「臺灣南島團隊如何看待藝文展演交流活動」兩個面向進行田野調查。

拜訪關島傳統船團Ulitao基地,並與其造船師進行意見交流。

拜訪關島傳統船團Ulitao基地,並與其造船師進行意見交流。

史前館團隊的身影穿梭在2025年6月艷陽高照的關島各地,包含:GMIF、關島大學及其密克羅尼西亞研究中心(MARC)、關島博物館、關島Ulitao傳統船團,以及前往關島Yona市拜訪市長 Mahot Brian “B.J.” Terlaje及其查莫洛文化社群Guma' Råsan Åcho' Latte。圍繞在航海、歌舞、傳統生態知識與自然環境護衛(safeguarding)等文化實踐過程面對的困難與韌性的話題,透過舞臺表演、擺攤、專題講座、歌舞與航海工作坊等活動,以及如同於朋友相處般地閒談展開熱烈的討論,不僅提升關島、密克羅尼西亞區域人民對於臺灣的認識,也增進我們對於查莫洛人歷經西班牙、日本與美國的殖民,以及當代資本主義政經勢力相遇(encounter)後型塑當代查莫洛人社會現況的理解。

交流並不隨著計畫結束而停止,史前館接著在9月下旬繼續派員前往關島,進行館方針對文化航海的合作夥伴:張也海‧夏曼先生接受Pwo(領航員授證)儀式的影像紀錄;同時邀請他的導師、來自加羅林群島Lamotrek島的資深航海家Ali Haleyalur,以及我們此次在關島認識的Guam Pedia資深記者Rita Pangelinan Nauta造訪史前館,延續與星象辨識及航海有關的議題;而在即將到來的11月,身兼查莫洛語言復振推動者的關島博物館策展人Michael Lujan Bevacqua、關島Yona市市長,以及畢夏普博物館文化顧問Marques也將回訪參與2025年度的拍刺浪潮節(Tattoo Waves Festival)並以自身關注的議題進行專題演講與歌舞展演(註7)。

本館蔡館長與關島大學校長Dr. Anita Borja Enriquez共同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本館蔡館長與關島大學校長Dr. Anita Borja Enriquez共同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臺灣複雜且特殊的歷史情境,讓我們很多時候無法順利在國際政經外交場合合宜地表現自己,但我們仍然可以藉由南島文化與太平洋和東南亞取得連結,累積臺灣在國際關係運行的能量;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包含本文所提到進行交流時設定的議題,都是南島文化提供給主流社會值得反思的借鏡;而就史前館來說,這些年的努力經營下,我們和夏威夷、關島等世界南島所屬博物館或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合作意向書以利未來更多的互動。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提,交流是為達特定目的而產生的行動,隨著議題與問題意識的設定,讓我們可以很快地與拜訪對象尋找到共通話題、交換經驗,甚至是資源互惠,其中免不了的反覆溝通、利益權衡、字句斟酌,以及許多依實際情況調整策略的變動,都是為了全盤的交流。如此一來,交流才能算是具有成效的具體行動,而非淪為消耗預算或空洞的口號。

拜訪關島大學密克羅尼西亞研究中心(MARC)島嶼智慧學程主持人H. Larry Raigetal教授及其團隊船屋。

拜訪關島大學密克羅尼西亞研究中心(MARC)島嶼智慧學程主持人H. Larry Raigetal教授及其團隊船屋。

備註:特別感謝關島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O)盧啟章秘書與葉仁傑領事對於史前館在關島期間的協助和照顧,期待未來雙方能就世界南島文化研究與展示議題持續合作和發展。

註1:有關筆者對於參與2024年太平洋藝術節的反思,請參考拙作〈FestPac Hawai'i 2024 X史前館連線──參與太平洋藝術節的方式:從生活議題切入的思考〉(上)、(下))。

註2:本次計畫畢夏普博物館基於與史前館的互信關係,首度開放非美國籍人士入館實習,我們對此深感榮幸,特別感謝畢夏普博物館的Robert居中協調和Marques擔任實習導師。

註3:如:本館以宋海華先生串聯世界南島紋身師而舉辦的拍刺浪潮節、米大團隊舉辦的阿米斯音樂節等。

註4:「島是船‧海是路」是本館於南島常設展廳設定的展示主軸:海洋不是阻隔,而是一條串聯彼此、互通有無的通路,島嶼則像一艘船,同在島(船)上的人皆必須善待彼此,同時妥善使文化與資源得以永續,才能在共同邁向未來之際順利航行。

註5:「文化航海」、「傳統拍刺紋身」、「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是蔡政良館長於2024年8月上任後,對於史前館發展世界南島文化研究與展示資料蒐集的重點指標。

註6:關於文化航海成為史前館未來工作核心的討論,請參考本館同仁黃郁倫助理研究員〈當航海不只是展示:史前館「南島文化航海論壇」紀實〉。

註7:我們同時為拓展2026-2027的連結而鋪路,邀請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資深策展人Sean Mallon和砂拉越學者Elena Chai參與今年的拍刺浪潮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2024及2025年文化部風潮計畫研究典藏組承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