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

文‧圖/劉少君

位於臺東的史前館,期許能與在地的多元文化連結,共享資源。為了推廣在地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透過各樣的研究調查與教育活動,期待能讓前來博物館的每一位民眾、團體都能輕鬆學習、認識原住民文化。

由於原住民主題的點字教材及觸摸式教材圖冊嚴重不足,造成視障者「知」的權利易被忽略,加上受限於「愛心無限、服務資源卻很有限」的無力感,史前館自前年起便與部落、口述影像學會、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等進行跨領域合作,研究觸摸式教材圖冊以及點字書籍之製作,讓視障學齡兒童也可以與一般人一樣擁有「知」的權利,2018年先出版第一本點字數位有聲書《神秘的口簧琴聲—阿美族的口傳故事》,2019年則出版第二本點字數位有聲書《獵人的考驗─布農族的口傳故事》。

導讀《獵人的考驗》觸摸繪本

導讀《獵人的考驗》觸摸繪本。

原住民族的口傳故事對於人與動物、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解釋具有某些因果聯繫的認知與想像,透過繪本連結本館館藏與部落族人,故事採集了原住民族口傳與部落族人如何反映早期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及思維活動,是口傳時代族人意識的集中體現。我們除了持續出版一系列以臺灣原住民古老口傳故事為發展的點字數位有聲故事書,也會持續推出與故事書結合的生動展示、互動設計,讓考古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透過多方向的媒材分享給大家。

志工的教育講習

為了讓視障朋友和明眼人享受同樣的權利,感受到原住民口傳文化故事,於製作第二本點字數位有聲書時,便決定出版後也要同步辦理相關活動。本次活動從導讀、口述影像說明、視障輔具設計到體驗活動,以發展博物館非視覺體驗設計為本,提供視障朋友對原住民文化經驗與環境的最佳體驗。活動主軸以布農族的獵人文化為主,從其文化脈絡、自然環境與動物叫聲的認識、狩獵陷阱等面向,作為理解獵人狩獵文化的途徑。透過各種環境與感官體驗,讓視障朋友也能愉快地悠遊在這個美麗細緻的大自然空間裡。

在「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活動中,陪同的志工是活動設計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大大影響視障體驗活動的成功與否。志工不但要擔任視障朋友「行動的眼睛」,也要協助視障朋友跟隨文化講師的帶領,在部落裡安全地走動,並協助他們觸摸認識獵人工具,讓體驗活動流暢地進行。

為了提供視障朋友一個完善的體驗,史前館在行前規劃了志工的教育訓練,共有以下主題。主題1「開墾祭與播種祭的故事」內容為浮雕作品使用體驗說明,透過族人解說,瞭解開墾、耕作方式,布農族人夢占與其他禁忌,瞭解布農族開墾、播種等祭儀的文化意函,瞭解觸摸繪本體驗與使用方法。主題2「嬰兒祭的故事」為布農族語情境教學,聆聽有聲書族語的故事動畫,先熟悉各布農族語幾個關鍵詞,也讓參與者能活用在體驗當中。主題3「豐收祭的故事」主要是瞭解傳統小米耕作的方式,以及豐收祭及射耳祭的文化意函。主題4「獵人的考驗」為瞭解布農族狩獵的習俗、山林間的禁忌,方能體驗山林情境並接觸自然環境。

史前館辦理志工參與繪本教法行前教育訓練

史前館辦理志工參與繪本教法行前教育訓練。

行前,先在館內辦理獵人狩獵陷阱的志工訓練

行前,先在館內辦理獵人狩獵陷阱的志工訓練。

為了讓明眼人瞭解如何帶領視障朋友導讀凹凸板觸摸繪本,館方研究人員事前撰寫了口述影像導讀手冊,方便引導志工於往後活動中能採兩人搭配的方式,由一人讀稿,另一人協助引導視障者觸摸凹凸板。

一起去部落

活動當天早晨,財團法人臺東縣私立牧心智能發展中心的志工與臺東的視障朋友一行人,來到了臺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個個帶著興奮的心情,來體驗從未接觸過的「獵人文化體驗」。志工將視障朋友帶至「馬提亞の店」此一獵人文化環境解說場域坐下,由布農族崁頂部落余馬提先生介紹本次體驗活動環節,在這個場域體驗陷阱製作、使用弓箭及標槍技巧等狩獵文化。

透過陷阱的製作與練習(設陷阱、射山豬等趣味活動),了解狩獵文化紹與各素材的選擇與使用;認識布農族就地取材,製作的簡易陷阱種類。布農族人擅長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如利用堅韌的樹枝、周遭環境的木頭等),也會觀察地上動物的足跡,判斷是不是牠們覓食的路線。余馬提是技巧熟練、經驗豐富的布農族獵人,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各種狩獵技巧,經年累月的狩獵經驗,讓他成為部落裡優秀的獵人。

接著來到部落後方兩座山之間河道上新建的聯絡橋,在橋的兩側刻畫了布農族Mapulaho(開墾祭)及Igbinagan(小米播種祭)等故事。由布農族耆老說明過去口傳故事及祭儀文化,瞭解開墾、耕作的方式,並加深理解布農族夢占與其他禁忌。視障朋友可以伸手觸摸刻畫在橋頭上的每一幅畫,同時感受部落大山打獵前的自然環境。活動中,族人一面講解年曆口傳故事,講到每個故事時,都會配合在地環境解說並且唱起古調,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更豐富對布農族祭儀的基本認識。

開墾祭是揭開布農族農耕序幕的祭典。開墾前,家族長輩會帶著家中的一個男子於凌晨前往即將開墾的山地去立標作為記號,表示此地已有人準備耕種,其他家族見到了這種標記,就會另覓他地。在開墾期間要時時注意家族成員的夢兆,以探測未來的收成;在開墾時期也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甜食、途中不能看到老鼠、蛇等。由於攸關一年的收穫,所以事事都要盡量不犯禁忌。

以《獵人的考驗》一書為基礎,辦理視障者推廣教育活動

以《獵人的考驗》一書為基礎,辦理視障者推廣教育活動。

視障者布農祭儀與生態推廣教育活動

視障者布農祭儀與生態推廣教育活動。

在橋上聽布農族年曆口傳故事

在橋上聽布農族年曆口傳故事。

小米播種祭又稱為撒種祭。旱田內的草木砍光之後,讓草木曝曬一至二星期,然後再縱火焚燒,稍過幾天,挖去樹根、草根、並將地土掘鬆,然後開始播種。播種時間須看天上的星星,當西方的星星Bunuki(北極星)不見時,表示雨季即將來臨就可播種了。另外還要進行夢占,祭司須在家裡待數天行夢占,不能上山工作,但可在家裡作藤工。在這數天中,任何一天得到好夢時,即於次日早晨命令自己的小孩去通知大家開始播種。

第三個體驗活動則是了解布農族婦女們如何處理採收後的小米。傳統布農族年曆以小米為主,標示了不同歲時祭儀,成了布農族特殊的文字,而舉世聞名的天籟pasibutbut(祈求小米豐收歌)也因此而傳承。最後就是讓視障朋友更能身歷其境體驗。不論是小米脫粒、用杵搗小米、篩小米殼、煮小米,每個工序都需要技巧,讓視障朋友們透過搗小米、篩小米的細節動作,感受小米所蘊含著布農族人的生命力。

視障者參與小米祭文化推廣教育活動

視障者參與小米祭文化推廣教育活動。

參考資料
原住民文化系列《二》~布農族的重要祭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史前館友善平權小組執行秘書/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應用計畫:友善平權服務及跨域合作子計畫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