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看見有價值的事、創造有溫度的展─《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摸不清水性的我們
初來乍到的卑南族文物維護員、甫返鄉工作的阿美族策展規劃解說員,第一年來到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年度重要工作事項是預計於年底開幕的海洋主題特展。一位是對於阿美族、海洋文化都感到陌生的卑南族人,一位是從小於都歷部落長大、但鮮少接觸祭典文化的阿美族人,對阿美族傳統文化不熟悉且欠缺策展實務經驗,是我們兩位的共通點。
一開始僅透過書籍文獻做為對成功鎮阿美族文化的初淺認識,但畢竟文字所承載的資訊量是有限的,且文化是立於一定基礎之上經年不斷緩緩變動,僅靠閱讀資料並無法為一項年度特展提供穩固根基。初期與鎮公所內部的策展討論雖然已將整個展場做過分區規劃,並且各單元需要的展覽元件也已大致設定好,但總讓人覺得少了一些讓部落族人或是遊客必須進館參觀的理由,整體還是比較接近「陳列」,與能傳遞訊息與溫度的「展覽」還是有距離的。
在充滿想像的無限發散中尋找道路
直到正式與史前館的頌恩與邱胖開始討論,開始有了不一樣,也看見了更多的可能。邱胖辦了對象只有我們策展團隊成員的第一回策展工作坊,暫時將「海洋」這個大框架擱在一旁,而是畫出我們印象中的成功鎮;再透過便利貼,將所有零碎的想法與念頭分門別類,逐漸收斂出第一階段我們所關注的單元。
第二次策展工作坊,我們與東區地方館舍的夥伴們協力,為展覽添加了具有地方館館員專業的見解與角度。與第一次一樣,先讓大家發散天馬行空的想法,再收斂精簡為所有人腦力激盪的成果,不一樣的是這次由我們兩位館員引導工作坊的進行,過程中雖偶有狀況,但也多虧邱胖與頌恩幫助我們順利完成。
來到第三次工作坊,我們到都歷部落文化健康站請老人家畫出他們心裡的成功鎮,有了前兩次經驗,這次就全程交由我們兩位館員執行。從老人家眼裡,我們看見這個依山傍海的成功鎮就是他們的家,房子、水田、親人還有一條消失的道路,一切故事是那麼簡單卻又動人。
策展團隊關注的主題、地方各館的專業角度、來自部落的聲音,這是構成整個展覽主題的三個重要觀點。透過最後一次的收斂結果,我們整合出一個策展團隊有興趣但又不失專業角度以及地方溫度的展覽主題單元。
調整步伐與族人在一起
確立展覽主題後,我們便開始展開一連串的田野訪談資料蒐集,都歷海祭是我們第一個訪談與記錄的對象。缺乏田野實務經驗的我們選擇與部落在一起,參與籌備會議並告訴族人我們來到現場的目的與計畫,也協助祭典前的場地整理以及事前的準備工作。看著老人家們搬著沉重的石塊,感嘆現行一年僅有一天的原住民祭儀假是否稍稍有所不足呢?畢竟祭典前的準備活動可不僅僅只需一天而已,當部落缺乏青壯年活動力,傳統祭儀的延續也就愈發困難。
接著我們在親朋好友的引薦下找到了個別請益的田調對象,過程中時常遇到種種困難,但也很慶幸最終大家都能配合我們,熱情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提供我們最重要的田野資料。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夏天正中午安排了一場三仙台潮間帶採集的田調,小看酷暑下海岸的我們各自帶了一瓶礦泉水就出發。崎嶇上下起伏的礁岸是一大考驗,缺乏遮蔽物的陽光直射更使體力快速地消耗,僅僅是單程就讓我們飽受煎熬。回程時的艷陽更是毒辣的使我們失去語言能力,直到回到館內吐了兩次才發現這段過程是多麼艱辛,不得不佩服在這種天氣下還能在潮間帶穿梭自如採集的海男海女們。
還有一次我們從都歷部落文化健康站得知海邊消失的道路這個故事,故事的主角這條道路還有些許殘存能見到,興奮的我們跟著提供線索的工讀生出發探尋。出發前,我們記取前回走訪三仙台的教訓,這次我們可是買了好大一袋飲料,並再次詢問雜貨店裡的族人是否還記得那條消失的道路。「當然記得啊,只是那條路已經消失不見,再也看不到了。」大家總是口徑一致地說。帶著懷疑,我們踏上了工讀生口中那段五分鐘的路,殊不知根本是要走半個小時,但有充足水源的我們不再懼怕艷陽。直到那條道路的殘存印入眼簾,證實一段人們口中的歷史這份感動,原來是這麼無法言喻。
縱然網路與各式書籍有著各式各樣的記錄,但終究是冰冷與充滿距離的,所以我們嘗試採集各種可能,試著將故事裡的溫度保存,再透過展覽傳遞出去。
地方館與館員們的無限可能
將所有採集到的故事呈現給所有人對我們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首先將田調資料文字化,礙於展覽的篇幅字數受到了限制,在有限的字數裡將一件事清晰完整傳遞給觀眾,用想像的或許簡單,著筆後才發覺短篇幅的書寫並不比長篇容易,當然被頌恩退稿的次數也不算少。曾有那麼一度認為自己是不是沒辦法寫出一個合格的展覽文字,但這樣的嚴格也讓展場的文字提升了更多質量。
時間的壓力真的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一開始想著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但仔細一算後就會發覺一切的緊迫性。記得在九月底的工作會議裡,我們算出開幕前各項工作的期程,只有四十天!這是一個烙在心裡的數字,龐大的待辦事項壓著我們每個人的神經,要延後開展嗎?這一瞬間的念頭又在一瞬間消失,拼了也要如期開展是大家無聲的默契。
開幕前十天,我們將所有精力奉獻給展場,挑燈夜戰是那幾天的日常,精神幾近極限的我們多了一項新的能力,所有遇到的難題都能變成我們苦中作樂的話題。記得廠商將PVC貼上展牆那一刻摒住的呼吸、記得我們使出千方百計始終固定不了micekiw(貝類採集)展區的焦慮、記得埋首展場餓肚子時還有炸魷魚的慰藉,當然還忘不了開幕前一天展板貼圖突然冒出氣泡時的崩潰,然而所有的困難最終都化成了整個特展重要的養份。
回想起整個展覽的歷程,我們從完完全全的生手到慢慢上手,在邱胖與頌恩的帶領下漸漸知道該做什麼與該怎麼做。藉由田野調查,從族人眼裡去拼湊起整個成功鎮,每一次的訪談都讓我們更瞭解成功,每一次的田野都讓我們更貼近地方,如果少了任何一位幫助我們的人都會讓這個展覽更加困難。經由這次展覽,我們發現地方文物館可以不只是一個存放文物的場域,而是可以形成串聯一個地方的載體,對外訴說屬於這裡的故事,對內傳承延續自我的文化。
我們不是要符合誰的期待,而是要看見那些有價值的事情。謝謝《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讓我看見了。
展覽資訊
名稱:《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01~2020/03/31
地點: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臺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臺東縣成功鎮公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協辦單位: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本文作者為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研究及文物保存維護專業人力,《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雙策展人)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南島文化專欄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