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3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與物、與人之間的互動

文‧圖提供/楊絲羽

2023年暑假很難得有機會能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南科考古館實習,實習的工作除與學校所學結合外,同時也見識到學校課程不曾接觸過的事務,遠比自己以觀眾身分參觀博物館獲得更多觀察和體驗。雖然當初以為只會接觸典藏管理相關的工作,但也因為帶導人的安排,可以體驗展示公服組的工作,並與觀眾有更多的接觸。

除進出庫房是只有擔任館內實習生才能體驗到的特殊經驗外,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是可以在南科館的一大特色──「秘室」工作,擔任觀眾時總是只能從樓上向下觀看,但當自己與夥伴第一次進入秘室,從樓下往樓上觀景窗看見觀眾時,卻有一種不真實感縈繞在心中,感覺自己踏入一個神祕的空間。

「秘室」內的生活

我們先從割製方格籃內層的無酸泡棉開始,算是在正式割製無酸紙材前的練手工作,但也是館內文物保存的重要素材。而如何不將泡棉割歪,意外的是一大學問。

從觀眾視角往秘室看,工作人員正在示範如何製作方格籃內層泡棉

從觀眾視角往秘室看,工作人員正在示範如何製作方格籃內層泡棉。

製作無酸紙盒以及製作吻合盒子內側泡棉的過程中,數學問題和割出直線可能是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學習製作人類下頜骨教具(複製品)的保存盒時,一開始錯估保存盒中的長寬高,導致最後將文物放入時會與盒子的頂部貼合,雖然使用保護材貼在頂部減少摩擦,但保護效果可能就沒有那麼好。不過這個經驗讓我知道,以後測量物件的長寬高時,測量的數字可以稍微增加一些,保留一些保護材的空間,避免製成保護盒後與文物過於「吻合」。

製作上下蓋無酸保存盒

製作上下蓋無酸保存盒。

除製作無酸紙盒外,我們也嘗試拼合與修復的工作。一開始拼接、黏合教具(馬克杯)時,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但被提醒碎片是有前後順序的。這個問題直到下一件教具(茶杯)才造成最大的困難,因為茶杯的尺寸小,碎片也比較小,就必須嚴格遵守碎片的前後順序,而且一開始沒有將舊的黏合劑和石膏清除乾淨,這導致碎片接合處無法完全貼合,結果最後花費最多時間便是除膠和重新上膠。帶導人展示過去的教具給我們看時,看到接合起來超緊密、幾乎沒有縫隙的碗,甚至要拿來給我們做除膠體驗都很困難。

在「秘室」學到許多事情,其中體悟到最大一件事,便是在博物館後台工作的人員其實也是為某些對象服務和著想。例如製作無酸紙盒時要考量工作人員的方便性、未來使用的性質,還要配合文物的外型、材質,作保護材的選用,以達到最佳的保護效果。而「秘室」開放觀眾詢問以及其本身的展示效果,也是一種為觀眾服務的工作。

展場中的生活

雖然主要在典藏管理組工作,但也在特展「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服務。除服務及觀察觀眾外,其實也對展廳說明有更多想法,在部分時期、事物有可以延伸的地方,也可以與臺南其他博物館串聯並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特展內容與館內本身展示內容也有很大的關聯,在一次協助第一展廳的地形變遷互動遊戲時,透過與觀眾的互動的當下,意識到該遊戲其實與特展所述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是可以透過遊玩遊戲後,再去特展以更進一步了解臺南在不同地形下的不同樣貌,這也是與觀眾互動下意外的收穫。

作為觀眾逛展場時,個人會以接收訊息的角度去觀看展場,但擔任實習生時,除了將所學與展場內容結合外,會更進一步的去思考,為何展場要如此設計?這樣設計和安排主要傳遞的方向是什麼?如果以不同的觀眾族群對於該設計或傳遞的訊息會有何種想法?這些問題也時不時就會與夥伴以聊天的方式來討論。

結語

在南科考古館實習的過程中,除可以親眼見識、接觸到課堂所提發掘物件以外,每項工作都與學校所學有所關聯。而且透過在館內的學習,更能以單一物件去查詢或詢問想深入了解的內容,在不同場所工作時都與物、與人之間產生關係,去互動也去學習。

待在南科館的每天都很開心,時不時就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但時間過得很快,感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體驗到,不過也許留一點遺憾會為我的實習生活畫下一個逗號,讓我保有繼續深入學習的動力。最後想謝謝在實習期間帶領、指導我們的帶導人嘉蓉、俊男副研究員,一起在秘室工作、指導我們的琴琴、子祐,陪伴、照顧我們實習生活的哥哥姊姊們,以及指導我專業的盧教授與葉老師,還有一起在南科館實習的夥伴們。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3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